「偷殺?不是會怕被別人舉報嗎?」我相當驚訝的再追問。
「如果是長大的、健康的豬當然不能殺啊。偷殺的都是不吃飼料的,快死的或是長不大的豬。殺了之後切成長條狀醃起來,連甕一起拿到海邊埋起來,那時候檢查不會去查海邊,漲潮的時候都是海啊。那時候要吃到肉,難喔,只有過年才能吃到一點。」
再細問韓楊阿嬤童年在紅毛港的新年印象,她卻跟我說,討海人(thó-hái-lâng)的新年跟內陸那邊的務農人(tsoh-sit-lâng)不同,因為過年這段時間的台灣海峽很適合出船,所以常常家裡面有人是春節還在船上的。
「那時候出船,一次都是二十天,回來休息沒幾天就又會出去。如果剛好過年前人在陸上,還能為了跟家裡吃個飯晚個幾天再出海,但如果已經出去了,就只能在海上過年。」

韓楊阿嬤的兒時春節假期是到初一為止的。除夕夜的時候以炊粿跟包粽子為主,初一的時候整裡家裡並且祭拜祖先、媽祖,隔天又要各自回到工作崗位上,就算沒有出外工作,孩子們還是要幫忙家裡把魚網補好。
「那初二沒有回娘家嗎?」
「我們紅毛港很少會嫁到外面去的,討海那麼辛苦又怎麼會有人要嫁進來?初二的時候回娘家跟媽媽拜個年,媽媽會簡單的包個小紅包,拿完紅包我們就又回去工作了。」
紅毛港的童年聽起來非常辛苦,但在政府徵地之後搬到前鎮好幾年的韓楊阿嬤談起紅毛港的消失與徵收還是忿忿不平。
「上次回去紅毛港看,我真的是找不到路回去啊。」韓楊阿嬤激動的說。
在那個下午,韓楊阿嬤用了兩個小時跟我分享紅毛港的文化與她的生命故事,看著她跟我說以前紅毛港的五個區塊都有各自的廟宇、跟我說媽祖保佑了這個小地方不受轟炸的故事、跟我說她紅毛港老家的巴洛克式建築。我知道,對韓楊阿嬤來說,就算童年時代如何辛苦,紅毛港也是個無論如何都想要回去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