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選單

歡迎光臨高雄市新聞局

熱門搜尋:
電子期刊

facebook粉絲團

2002-2014高雄畫刊
2008/06 高雄四個百年之高雄港風雲篇
高雄四個百年之高雄港風雲篇
主題企劃─高雄四個百年之高雄港風雲篇


日治時期 積極開發高雄港

打狗山(壽山)前之船渠為哈瑪星(上)與哨船頭(下)之分界,為高雄港第一期築港工程的成果,此區域乃日治時期高雄的繁榮地帶。(圖/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提供) 光緒廿年(1894年),甲午戰爭中國戰敗,翌年簽訂馬關條約,割讓台灣、澎湖予日本。日治初期,日本人即開始有計畫地將高雄建設成具規模的港口都市。高雄港的開發始於1899年,時任臺灣總督府民政長官後藤新平,至南臺灣巡視,隔年6月起,日本人開始對打狗港進行探勘及調查,前後歷時8個月,並花費7800日圓,將打狗港的氣象、地形、地質、潮流等各方面建立詳細的資料。

西元1938年(昭和13年)空拍高雄港全景,來往的船隻頻繁,岸上發展繁華。(圖/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提供) 1908年,是對高雄港深具意義的關鍵年代。從那時候起,日本大力整建高雄港成為現代化港口,打狗港第一期築港工程啟動,包括修築鐵路、擴建高雄港、設火車站、城市規劃,並引進煉油、機械、造船、水泥等工業,使高雄在不到五十年的時間,一躍成為全台灣第二大都市。

 西元1908年(明治41年)築港後的高雄港,因交通優勢蛻變為工業地,而工商業的發展,則加速了高雄市的城市發展。此為早期高雄港岸邊熱鬧繁華的景象。(圖/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提供)

大正三年(1914年)起,日治政府鐵道部有感於業務增加,擬擴建車站,決定以疏濬高雄港的泥沙填築鹽田作為建築用地。高雄港築港工程全面施工後,將港內挖出的泥沙填平鹽埕後,鹽田變為新生地,人口激增,工商急速繁榮,成為高雄市的商業、政治中心。當時並設有「打狗整地株式會社」,專事收購土地。

而高雄港經過日治政府擴建後,已初具現代化港口的規模,最明顯的成效,便是對外貿易營收的成長。1907年的對外貿易額首次突破一億日圓,佔全台貿易額的一半左右。1934年以後貿易額達到二億日圓,而1937年更是突破三億日圓。當時高雄港為臺灣第二大港,僅次於基隆港,主要貿易對象為日本,輸出貨物以米、糖、香蕉、鳳梨罐頭等初級農產加工產品為主;輸入的物品,則是以肥料為大宗。

工業方面,高雄工業原以傳統的糖業生產為主。日治初期,因建設高雄港及因應糖業製造而開始有現代化的機械工業。1915年,為了島內的各項現代化建設,淺野洋灰株式會社開始開發高雄壽山石灰岩(水泥礦),開啟高雄地區歷時超過半個世紀的水泥工業。






1 2 34 5 6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