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選單

歡迎光臨高雄市新聞局

熱門搜尋:
電子期刊

facebook粉絲團

2002-2014高雄畫刊
2002/09 2002企劃特刊03 魅力高雄城鄉新風貌 海洋首都‧有情城市<建設篇>
2002企劃特刊03 魅力高雄城鄉新風貌 海洋首都‧有情城市<建設篇>
生活篇-海海人生漁村情 紅毛港生活剪影



文/葛蔓

定格的五○年代
  台灣快速的社會變遷,對於紅毛港居民來說,並沒有太大的變化。禁建的政令,讓整個漁村被定格在五○年代,不只是外觀上保有過去漁村的風貌,生活在這裡的人們也彷彿活在過去純樸的小漁村,一如以往的歲月,平靜的渡過數十寒暑。

隨烏魚而來的子民
  由於地處邊緣地帶,遠離高雄市區,三百多年前,一群福建漁民追隨著烏魚的蹤跡來台,把這裡視為移民的桃花源,後來荷蘭人眼紅於這裡豐富的漁產,也選擇在此登陸,日治時代的台灣更在這裡大力養殖魚塭,不管時局如何變化,紅毛港人頂著豐饒的漁產讓居民一代一代安然的定居下來,一直到民國57年工業化的腳步,才讓這裡有了根本性的改變。

從繁華走進歷史
  紅毛港位於高雄港第二港口與大林蒲之間的一處狹長土地,最寬為三、四百公尺,長約三公里,大部分民宅都聚集在海汕路兩旁,「海汕路」是紅毛港最早開發的道路,當地人稱它為「百年老路」。由於臨海地區的季節與氣候,民宅坐向大多為背西朝東,格局多為三間或五間起的一條龍和三合院為主,建築形式中以較講究的傳統建築為其特色,大多聘請澎湖匠師建造,正廳立面的堂號與對聯則是澎湖民宅最明顯的表現手法。除了傳統建築,日治時代以磚混合洗石子的建築也到處可見,尤其皇民化運動也呈現在建築上,在海澄里洪宅兩側門以日本太陽國徽為門匾,即為一例。

姓氏聚落 代代相傳 
現在的紅毛港除了建築物保留傳統建物外,過去姓氏聚落的居住型態仍存在,雖然外移人口增加,不過據調查,目前居住在村裏的家族中,有很多家庭還維持著三代同堂的居民型態。

外籍新娘讓紅毛港成了「小聯合國」
剛光復時,是紅毛港最繁華的時期,最高曾住過二萬多人,世代都為漁民,但由於漁業的沒落及遷村的政策,現只住近二千多人。大部分為老人,其他中年人多為從事捕魚以及中鋼、中船等臨海工業區勞動工作。但近幾年紅毛港有另一新興族群-外籍新娘,有近200多名來自菲律賓、印尼、泰國、大陸、越南等地的新娘住進紅毛港,如果早上走進菜市場買菜,你可以看見許多同鄉的外籍新娘推著嬰兒車到菜市場,尤其是她們用家鄉話七嘴八舌的聊天,你會以為這裡是聯合村,因此當地人常稱此地為「小聯合國」。 

起居生活 靠搏感情的社區店舖
生活在紅毛港的居民,生活起居還算便利,現在留在紅毛港的店家有許多是上一代留下來的,目前在紅毛港的商舖多聚集在海汕路上,有很多沒有招牌,種類以小吃店、雜貨店為數最多,除了海汕路上零星的小吃店外,就屬漁會附近最多,不過多為臨時搭建的棚子,由於漁會常有漁民在此卸貨,所以才會聚集不少小吃店。

  海汕路上常見老舊的雜貨店,其中不乏有古味十足的童玩攤,現只剩不到十家了,多已營業兩代數十多年了,陪伴不少紅毛港人的一生,店主人已年過半百,問起他們生意如何?他們只是微笑的搖搖頭說:「以前生意卡好啦!現在只是在打發時間而已!」村上也有三家新式超市,以大港超市為最大,想要在紅毛港購買生鮮食品,要到這裡才找得到。若要買米,就只有一家可買。不過許多主婦還是習慣上菜市場買菜,紅毛港有兩個小型菜市場,一個位於飛鳳宮,另一個市場在海汕國小旁,都屬早市,不過許多賣豬肉、賣菜的阿媽,還是會騎著腳踏車沿路叫賣,成了每天早上最富傳統色彩的流動攤子。

  紅毛港男人很喜歡「吃檳榔」,常看見很多嚼著檳榔的男人一起聊天、喝酒,現在流行的泡沬紅茶攤,在這裡也看得到,其中也有二、三家是年輕的女性經營,是紅毛港產業中少見的年輕族群聚集場所。

流動藥局 最有古味的藥攤
  最具地方特色的要算是紅毛港解決生病的問題,以前紅毛港民生建設不發達,曾經有一種「寄藥包」的習俗,這是以前日本時代台灣盛行的做法,所以就把常用的藥包固定寄放在每戶人家裏,要是有人緊急胃痛、發燒,可以把藥包拿出來應急,葫蘆藥散、五分珠、玻璃罐裝眼膏都是藥包裏的標準配備,後來日治時代衛生所在這裡設立「漁民診所」,直到目前仍保有這家小型公家診所。

  現在的紅毛港人看病,還是習慣到藥局抓藥,目前中藥房有兩家,西藥房則有三家,不過最有趣的是,目前的紅毛港還保有過去「流動藥房」的商業活動,每天都會有一位白髮蒼蒼的老先生,在接近中午時踩著腳踏車出現在保安堂附近,許多熟悉他的居民會固定向他買藥,另外也有僅存的一家傳統跌打損傷接骨所,服務著一群懷舊的老漁民。

紅毛港的唯一
  紅毛港有許多只有一家的店家與單位,有鐘錶店、郵局代辦處、漁會、農會改為華南銀行、幼稚園以及海汕國小等,海汕國小一直是紅毛港的最高學府,禁建的政策的確影響了地方的發展。

海陸交通 連結外面世界
過去的紅毛港原與中洲相連,民國56年港務局因挖掘第二港口,隔絕了中洲與紅毛港,而必須以渡輪接駁至其他地區,目前中洲、小港渡輪站均有船隻抵達紅毛港,陸運則有63及78號公車連接小港站及鹽埕站。一般來說中洲及小港輪渡站,是為了方便在中洲及小港工業區上班的居民,而公車則是許多外地求學的學童最主要的對外交通工具,平常居民的購物、上街,仍以腳踏車、機車代步,尤其是機車是紅毛港最大眾化的交通工具,從紅毛港有七家以上機車行的數量,就可看出機車有極大的需求量。近來由於高字塔藝術文化園區的成立,假日常有民眾到此,尤其是遠道而來的民眾常為交通所苦,主要因為紅毛港地處偏遠,旅客人生地不熟,常因轉車而迷路的情形時有所聞,地方建議市府可規劃一條從火車站發車的公車路線。

  另外,紅毛港還有一條舊時的陸道,這是在紅毛港隸屬於高雄縣時間,有高雄客運連接紅毛港至火車站,目前高雄客運雖仍維持每天早上六點五分發車,但已改為從林園到鳳山,每天只有一班去程的班次,是紅毛港最早開發的公共陸運。

凝止的年代 被定格的生活步調
曾被作家吳念真稱為「凝止於五○年代村落」的紅毛港,三十多年來的清晨依舊,早餐店、運動的老人們、準備上班的人們、上街買菜的外籍新娘早就穿梭在古意盎然的巷道裏,是紅毛港生活中最有朝氣的時候。

  不到六米寬的「海汕路」,由於路窄很少聽到汽車的喇叭聲,只是零星的機踏車聲,中午過後的紅毛港,總是靜悄悄的!如果你恣意地走在這條老街上,你將看見老嫗悠閒地躺在籐椅睡午覺,問她們為什麼喜歡在騎樓睡午覺,她們會用一口海口音告訴你,這裡的房子多為西北、東南向,沒有現代大樓飽受日曬的炎熱,在露天下吹電風扇,可以睡一個涼爽的午覺。

  而黃昏後的村裏風光最是精采,許多人陸陸續續下班回來,讓入夜前的紅毛港熱鬧起來,家家圍聚一邊用餐,一邊看電視的場景到處可見,但一過晚上九點,這裡又恢復寂靜。

  現今紅毛港的生活方式,常令人有錯置在民國50年代的感覺,尤其漫步走在海汕路上,想像著紅毛港在這條街上出生、懂事、結婚、生子、死亡,彷彿一條時光走廊,伴隨著許多紅毛港人,對他們來說,不管未來遷村路如何走?這條街所載運的人生故事,值得紅毛港人回味再三,或許也是走過那個年代的「多桑」與「卡桑」最深刻的家鄉記憶!


-1 0 2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