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選單

歡迎光臨高雄市新聞局

熱門搜尋:
電子期刊

facebook粉絲團

2002-2014高雄畫刊
2002/09 2002企劃特刊03 魅力高雄城鄉新風貌 海洋首都‧有情城市<建設篇>
2002企劃特刊03 魅力高雄城鄉新風貌 海洋首都‧有情城市<建設篇>
生活篇-海海人生漁村情 紅毛港生活剪影

生活篇-海海人生漁村情  紅毛港古厝群與窄巷

文/李億勳

近海建築

 明鄭時期開始,楊、吳、洪姓等族人率先定居紅毛港,爾後李、蘇、張姓陸續進入定居,初期先民應以農漁兼顧,因近海之便,潟湖中漁產豐富,進而發展養殖業,清代時鳳山下里的紅毛港堰為漁業養殖盛產區域。日治時期近海漁撈業漸興,養殖業亦邁入盛況,紅毛港逐漸形成典型漁村聚落,居民乃靠海維生,巷道通路呈現東西向,建築座落分布於海汕路兩側,西半部因冬季遭海浪侵蝕沖刷,建築大部分集中於東半部,少數在西半海堤內,民房如同櫛梳般的排列整齊,紋理明顯的向東延伸至高雄內海(高雄潟湖),居民日常活動以港岸為主。

時空凍結的建築

 由於地狹人綢,先民須與海爭地,先將石古石塊投入海中,俟退潮時以石塊築成ㄇ字形堤岸,後再利用廢棄土石逐漸填實,過程需經數年後才形成土地,如今仍可發現當時所留下之新生土地與堤岸痕跡。近三、四十年因實施禁建與限建,紅毛港時空彷彿被凍結,整個聚落保留民國50年代風貌,在禁令之下,房舍無法翻新重建,建築逐漸破舊,居民生活於此,品質低落,人口逐年外移,空屋日增。受限於環境與生活需要,目前紅毛港呈現出古厝瓦屋與浪板鐵皮屋交錯,但大量的傳統民宅,雖歷經滄桑,殘舊破敗,仍可感受昔日風貌與形式。

建築模式

 受環境氣候影響,紅毛港的建築,大多數採坐西面東之方位,其平面格局以三間起或五間起之一條龍或三合院為主,而ㄇ字形三合院則為聚落之基本單位,也是最終格局,紅毛港傳統民宅的建築,常隨著家庭成長與發展,呈現有機的增建模式。通常一般建築先蓋有廳的正身,三間或五間起,再建左護龍,後建右護龍,依位序觀念而擴增,除完整三合院外,常可見到民宅外牆面上,仍保留有勾丁之磚塊與門洞位置,以為將來擴建房舍時結構搭接方便使用。由於紅毛港地狹人稠,人口不斷成長,室內面積不夠使用,因此常將原置物儲藏用的小空間「半拱仔」,改為夾層使用,以增加面積。後再發展成較高的半拱式建物,並於牆面留門窗,此建築介於一樓與二樓之間,最後演變為兩層樓之拱頂式建物。紅毛港民宅之建築材料使用,除因襲傳統營造法則外,也會有各種不同結構與材料的混合使用;下列將就台基、屋身、屋頂三方面分別說明材料構造。

台基

 為建築之基礎,早期建築常以石古石與石灰堆砌框架做基礎,中間再以夯土搗實,地面為夯土或再鋪地磚,日治時期水泥、磚塊、鋼筋漸為普遍,粉光、洗石子、磨石子等技法大量出現,其中亦有特例,以玻璃瓶充當磚之材料排列堆砌,饒富趣味。

屋身

 早期一般以竹架為構,竹蔑編牆,外塗石灰與泥土,木架構所費不貲,較少使用,兩側外牆亦常見以石古石或混合紅磚牆,以石灰或水泥結合與粉光,傳統紅磚斗字砌、紅磚勾丁、水泥粉光、洗石子、彩色瓷磚等外牆裝修技法,近期之RC加強磚造等結構技巧,在此皆可發現。

屋頂

 紅毛港民宅之屋頂,為二導水屋頂,材料以磚、瓦、茅草或蔗葉為主,屋頂桁架的材料,以竹、木為主,部分屋頂為求採光,採以玻璃天窗,近代以平頂RC樓板。綜觀紅毛港之民宅,建材包括紅磚、老古石、木、竹、彩色瓷磚、石灰、水泥、夯土、碎石、貝殼、玻璃、鋼筋等各式材料,部分民宅在裝飾技法上施以洗石子、磨石子、剪黏、鑲嵌等技法,呈現多樣面貌。

西洋建築型式

 紅毛港民宅建築,多數為單層住宅,部份為二樓或三樓,型式以斜坡二導水紅瓦屋頂為其建築特色,其中以「秋冬中藥舖」(飛鳳宮前)與故李在議員「金成發」店舖最具代表,街屋之設計兼具商業與住宅雙重機能,面向以道路為主。型式深受西洋近代裝飾語彙「裝飾藝術與古典柱式」影響。

漁業興盛時期

 傳統民宅的建造,隨紅毛港經濟產業之興起達到高峰,早期以竹、石、瓦等建材為主,後來因漁業興盛,民宅建築較講究,大多聘請澎湖匠師營建,特別是日治時代至光復初期,這段時間特別盛行,因此在外觀與裝飾手法上,深受澎湖民宅之影響。除傳統閩南式樣外,日治時期常見西洋裝飾語彙與技法表現應用於建築中。特別是正廳堂前柱頭與柱式之型式尤為明顯,其中亦揉合傳統之柱礎形式,形成此時期建築之特色。另外正廳立面上堂號、對聯,窗匾與門匾之表現手法亦見於澎湖傳統民宅之建築風格。建築於中國傳統社會中,幾乎等於身份、財富、地位的象徵,流風所及,富裕家庭就比一般家庭較有細緻與裝飾的設計,表現亦較多樣性。

窄巷的形成

 紅毛港聚落以血緣為基礎,發展出單姓聚落組織,長時間之繁衍,人口飽和,土地分配面積每人日漸減少,因此紅毛港之民宅格局與面積相當小,多以梳狀區塊為單元。在此情況下,為顧及出入通路之空間,發展出以兩棟三合院為單位,屋棟距離靠近,形成窄巷,另外一側則變成較寬敞之通巷,再輔以正廳之後門開放,形成另一輔助通路。昔時居民由海邊至馬路經常越埕與廳之通路。因血緣村中大廳多屬於公廳,建築上皆留有後門,以便眾人出入往來。

門埕與厭勝物

 門埕為三合院建築之虛空間,提供居民休憩與活動替代的空間,聊天、工作、玩耍皆在此,所以形成居民良好之互動溝通場域。由於建築緊密排列,居民在侷促的居住空間裡,則難免出現許多陽宅學上的沖煞等問題,加上傳統社會裡,常將無法解釋的現象與災禍,歸咎於神鬼作祟,為求居家平安,常借助厭勝物之安置,以求辟邪納福。由於紅毛港為傳統於村聚落,且保留完整,目前可發現二十餘種厭勝物。種類如人物(門神、神佛)、動物(獅、魚)、植物(仙人掌、艾草、榕樹、葫蘆)、庶物(碗、缽、鏡子、烘爐、秤錘、磚、石鎮)、圖文(符咒、石敢當)。上述之厭勝物取材自各宗教傳說或按器物之特性與造型,藉以達到辟邪納福的目的,以上各項器物除單獨安置之外,亦可多項混合使用。

保存與紀錄

 由於遷村政策之推動,紅毛港之建築將被拆除殆盡,一切將伴隨記憶而不復存,如何保存與紀錄這最後的漁村聚落,使後代子孫了解先民珍貴遺產與史跡,將是關心傳統文化與紅毛港命運之有識之士共同努力的目標。




-1 02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