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選單

歡迎光臨高雄市新聞局

熱門搜尋:
電子期刊

facebook粉絲團

2002-2014高雄畫刊
2002/09 2002企劃特刊03 魅力高雄城鄉新風貌 海洋首都‧有情城市<建設篇>
2002企劃特刊03 魅力高雄城鄉新風貌 海洋首都‧有情城市<建設篇>
生活篇-海海人生漁村情 紅毛港生活剪影

 生活篇-海海人生漁村情  紅毛港寺廟信仰

文/李億勳

討海人的信仰

 紅毛港為傳統的漁村聚落,大多數的居民依靠漁業或從事各項漁業相關工作,無論過去或現在,漁民面對險惡的討海生活,意外與事故頻生,心靈的信仰與寄託顯得格外重要,聚落裡大小廟宇林立,密度相當高,除六間較大的角頭廟飛鳳寺(埔頭)、飛鳳宮(姓楊)、天龍宮(姓吳)、濟天宮(姓李)、朝鳳寺(姓洪)、朝天宮(姓蘇),與十三間小廟宇(註1)之外,到處皆可看見私壇與各神祇的祭祠,此特色與台南安平和澎湖等傳統之臨海聚落相似。

血緣聚落角頭廟

 在台灣早期的社會中,宗族與信仰,組織和諧秩序,維持居民之向心力,而紅毛港除埔頭外,皆為血緣聚落,居民的團結心有賴角頭廟的凝聚,而各廟宇之間的祭祀圈,也與各姓氏聚落幾乎重疊,寺廟祭祀圈亦隨各姓氏人口的成長而擴大,居民亦產生高度的認同感,以角頭廟為主要信仰和祭祀空間。紅毛港目前之角頭廟一共六間,分屬五個大姓(血緣村)與埔頭,其發展背景與沿革如下。

飛鳳寺

 位於紅毛港庄頭的埔頭仔,居民姓氏較為雜異,與聚落之形成因素有關(註2)。創建年代為清光緒年間,現址為民國71年重建。開基主神原為觀音佛祖,爾後居民於紅毛港外海拾獲漂流至此的廣澤尊王神像,迎回寺內供奉,民眾因廣澤尊王神蹟靈驗,經示駕後,主神更改為廣澤尊王,寺名仍沿用「飛鳳寺」,與一般道教主神的廟宇有別(註3)。原廟址為竹構建築,歷經數次重建,現今廟址改為坐東朝西,廟埕更為完整,寺中祭祀圈中配有完整五營,廟宇之建築與裝飾,為紅毛港各寺中最精緻者。

飛鳳宮

 位於姓楊仔,舊塭岸之起點,創廟年代應為光緒年間,由楊姓居民自台南迎回主神武安尊王張巡,俗稱「尊王公」,建廟之初為紅毛港楊、李、吳三姓共同合祀,信徒眾多,後李姓居民分靈另建濟天宮,吳姓居民亦另祀天龍宮,楊姓為紅毛港大姓,現今信徒仍為紅毛港各廟之首。初時以草寮搭廟,後改建石砌廟宇,現址為民國65年重建,廟中配祀福德正神與註生娘娘,原配有五營,後因台電大林火力發電廠建廠,營址拆除未再重建,今五營僅剩西、南、北三營。

天龍宮

 位於姓吳仔,宮內供奉五府千歲,原為民宅之私人祭祀神明,爾後因信徒日增,以吳姓居民為主,於民國78年興建今貌,面臨內海路,坐西朝東,為紅毛港地區之最新角頭廟。亦因吳姓為紅毛港五大姓中,人數最少者,故天龍宮為紅毛港各廟之最小者。

濟天宮

 位於姓李與海汕國小旁,創建年代為清光緒年間,宮內奉祀主神為武安尊王張巡,源於本庄姓楊飛鳳宮,初時李、吳、楊三姓合祀,後因信徒日增,祭拜時常有意見分歧,遂經卜筊分得香爐與新神像金身,迎至姓李本庄供奉,草建為竹架草茅屋頂,並取名濟天宮(註4),復再遷至李氏祖墳旁之空地,廟地由李姓宗祠提供,為紅毛港各廟中廟地最大者,現址於民國65年完成,廟埕前設有市場,西側為李姓開基祖李遠夫妻紀念墓亭。

朝鳳寺

 位於姓洪仔,海汕派出所前,創建年代為清乾隆年間,為紅毛港最早之廟宇,寺內供奉觀音佛祖為主神,後祀有天上聖母、池府千歲、溫府千歲,城隍與中壇元帥等諸神明,五營完整,原與蘇姓居民合祀,後以洪姓居民為主,廟宇建築面積為各廟之首。

朝天宮

 位於姓蘇仔,面向內海路坐西朝東,寺內主供奉天上聖母,創廟於清光緒年間,宮內眾神初與朝鳳寺合祀,百餘年前洪蘇兩姓居民分祀,經卜筊示駕後,蘇家奉祀媽祖,初建草寮為壇,並命名為朝天宮,嗣後改建為石砌建築,迄民國53年遷建於第二港口旁,直到民國58年因開闢港口,再於民國60年遷建於今址。

宗族廟宇向心力強

 由上述了解紅毛港之廟宇信仰與一般沿海地區民眾信仰類似,主要以觀音、媽祖與王爺等眾神為主神,除了六間較大角頭廟外,諸多小廟壇林立,其中較具代表者為福德祀、保安堂與海眾廟。

保安堂

 位於姓蘇仔,坐東朝西,前身為岸邊小祠,民國12年(日治大正12年)庄內漁民出海捕魚時,於海中拾獲骨骸,撈回岸邊建竹寮供奉,主祀郭府,民國35年漁民又於海上撈獲頭顱亦供奉於此,後托夢示其身分為日本海軍第38號軍艦長,於太平洋戰爭中陣亡,居民奉為海府從祠,並造日本軍艦供奉,廟之建築頗具特色,廟後建有如墓園之後屏,顯示其陰廟性質,有別於一般祭祀之廟宇;因本廟為全國唯一供奉日本軍艦之廟宇,且靈異事蹟頻傳,常為國內各媒體所報導,擁有相當高的知名度。

海眾廟

 海眾廟為沿海漁村,特有之祭祠信仰,類似有應公、百姓公之性質,漁民於海上作業常拾獲骨骸,攜回岸邊供奉,最初在岸邊或堤防上搭寮安置(註6),後隨其靈驗而重建其規模。此海眾廟座落於小港區漁會北側,成立至今30餘年,今貌建於民國75年,廟內主神海眾聖爺、先師與海將軍。所有海眾廟等小祠之建築特色均面朝大海方向,且為單門小祠。

愛鄉是最大的信仰

 廟宇信仰之於紅毛港居民而言,是生活不可分的一部分,也是民眾精神所寄託,其間雖有迷信與禁忌,但祂是紅毛港居民生活長期的累積、文化的寶庫與心靈依歸,撫慰並滿足了漁民的不安與空虛,亦讓居民得以在此安身立命,這是鄉土文化之重要傳承。 

註1:保安堂、大城隍爺公壇、福德祠、修善堂、西南城、海眾廟、正直千歲廟、營府廟、天師府等13間小型廟宇。 
註2:埔頭位在庄頭,聚落形成較庄內各血緣聚落為晚,且紅毛港土地狹小,故庄內各姓之過剩人口與外來之居民,皆落居於此。 
註3:根據台灣傳統寺廟之名稱,依主神宗教屬性命名,一般而言,佛教「寺、院、堂、庵」,道教「宮、殿、觀、府」。 
註4:濟天宮於民國65年新廟啟用時,因匠建誤,遂改為「齊天宮」,因廟內配祀有「齊天大聖」,故誤植,民國83年再恢復原名。 
註5:建廟時,紅毛港蘇、陳、張、鍾等姓共祀,後因第二港口開闢,姓張等居民移至小港臨海新村,於村內另建臨鳳宮,亦信仰媽祖。 
註6:紅毛港在民國50年代沿海供建有海眾廟等小祠約計30餘間。

 





-10 2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