宅在三民
 |
|
文/黃信恩 |
|
|
醫學系畢,現事醫療。作品曾獲聯合報文學獎、梁實秋文學獎等,著有散文集《體膚小事》(九歌)。 |
|

那時我還小,模糊的輪廓裡,只記得車子從某條大路駛進岔路後,是一路的透天厝、公寓、中古大樓、鷹架,參差的建物稜線下,擠滿各式招牌,機車頻頻攢動。
車子繞了一會,在某巷口停下。這是我家遷居高雄的起始之地:三民區。
要到後來懂事,我才知道當年那條大路叫民族路,岔路是鼎山街。而我家位於新民路某條巷子內。
常從長輩口中聽他們稱呼此地「灣仔內」。一開始,我覺得好笑,因為閩南話音似「丸子內」,好像我住在某顆大貢丸或大魚丸內。
灣仔內給我的感覺是很住宅的,而我家所處的聚落僅是其中一角。從家門走出,幾乎不見綠地,全是生硬的建物線條。而且幾戶之隔,門牌就出現不同街名。比方我家這條巷隸屬新民路,但對面轉角的雜貨店門牌巷名隸屬立忠路,而雜貨店另一側的巷又隸屬立志街。新民路、立忠路、立志街,一南一東一北,環抱聚落,像枝椏旺盛地歧生,路岔出街,街衍出巷,巷長出弄,細胞分裂,窄寬不一,有連續有斷裂,織錯這片巨大的聚落。
於是,巷弄的盡頭不時出現某戶家門,但柳暗花明又一村,盡頭處往左右看,又有別條路衍伸來的巷可以轉出。轉出了巷,迎面的又是路上某戶家門。因此,這樣的聚落格局,造就很多「路沖」,或者「巷沖」、「弄沖」。
我無法體會兒歌裡「我家門前有小河,後面有山坡」,窗戶打開,是對棟的窗,窗窗相映,彼此監看。整個空間緊密,巷內堆著戶戶家常―機車、鳥籠、鞋櫃、輪椅、盆栽、四腳拄具、回收紙箱寶特瓶……,空間不足使得生活必須外露,於是電視八點檔頻道、晚餐煎虱目魚、沐浴洗髮飄香、熱水器燃轉聲、麻將划拳聲,或多或少彼此滲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