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選單

歡迎光臨高雄市新聞局

熱門搜尋:
電子期刊

facebook粉絲團

2002-2014高雄畫刊
2009/11 高雄造船新勢力
高雄造船新勢力
城市相對論─標竿企業領航 港都造船向前續航 鄭文隆 ╳ 呂佳揚

 

訪談摘要:
     《高雄畫刊》問(以下簡稱問):兩間公司都曾經碰到衰退的情形,當時是用了哪些策略與方法,讓公司營運重新攀上高峰?

呂佳揚答(以下簡稱呂):
嘉鴻集團執行長呂佳揚說,鞏固市場、產品區隔、專業分工,讓公司的體質更強健。(圖/嘉鴻集團提供)     70年代時,在充足的勞工、低廉的工資、純熟的技術及便宜的價格優勢下,台灣遊艇業發展達到高峰。但自90年代開始,因北美市場萎縮、台幣升值、人工成本上漲等因素,使整個產業開始走下坡。接下來將近十年的時間,台灣遊艇業走進產業寒冬,也迫使將近70%船廠結束營業。

     嘉鴻走過不景氣的年代,沒有什麼特別的創舉,主要是能去觀察到衰退的原因在哪裡或是為什麼沒辦法跟著做調整。當時主要的原因是市場太集中、產品沒有做適當的區隔。所以第一步驟,我們就往歐洲和亞洲開拓市場,而要開拓市場,就要設計適合他們需求的產品,也就是要朝大型化、高附加價值的私人豪華遊艇發展。

     因為台灣沒有私人遊艇休閒文化,要滿足金字塔頂端消費者的需求,嘉鴻著實經過一段時間摸索,掌握一定程度的技術後,再去思考怎樣去把市場做大、集中化。要集中化就要再走向專業分工,以不同的部門分項深耕。

     整體來說,大概就是市場的鞏固、產品的區隔、專業分工,當然也加強各種內部的管理、BRP(將企業全體的經營資源作有效且綜合的計畫與管理,以達成經營效率化的手法及概念)的建立等等。這些讓公司可以度過衰退,並在之後能針對變動,更快速地去做反應,可以說過去的低潮讓公司的體質更強健。當然反應不會馬上見效,但幾年之後就可以看出來。

鄭文隆答(以下簡稱鄭):
台船董事長鄭文隆認為,民營化讓公司運作更靈活,是渡過市場低潮的關鍵。(圖/王御風攝)     台船是個大型船廠,它所面臨的是國際市場,而台船的過去,也就是中船,它的國際競爭力一直都不強,雖然它的品質都被肯定,但往往是不計成本,這在競爭力上就不足。而2000年的再生計畫對公司做了一個整理,就讓公司的競爭力大幅提升,又因緣際會,2003年的國際造船業景氣大好,讓中船有了好的基礎。我上任之後,就認為下一個階段要再提升競爭力,就是要民營化,這是個架構的改變,希望能讓決策、財政等機制變得更靈活有彈性,這個成果就在今年的金融海嘯中發揮出來,讓我們平安度過。

     今(2009)年最慘是在三、四月的時候,各大航商都要延船、取消訂單,我們立即啟動許多談判因應。如果那時候我們還是國營事業,有採購法、對上級機構的請示,我將沒有辦法做得那麼彈性,只能採最保守方式回應。舉例而言,今年有一艘德國的船要撤單,我當天聽到,第二天就飛到德國談判,成功說服船東繼續興建,又再回到台灣,前後三天就處理完畢。如果是以前的國營企業,我還要上簽、請假出國洽辦,層層請示,等到真正出國,都已經來不及了。這是我們對公司結構上的改變。

     對於未來,我們還有其他的策略想法。台船的品質與設計是被人家認可且肯定的,全世界的船廠中,從基本設計、細部設計到施工圖繪畫,能在同一單位的並不多,在這種技術領先的情形下,我們應該要擴大造船的利基,目前台船的造船量少於全世界1%,如果我們能加強工廠的技術、增加效率,將可增加造船本業的量。

     另一個是要開創新事業,以往台船都只靠單一的造船產業,如果遇到國際造船景氣不好就很慘,我希望能夠進行跟船有關的多角發展,先與跟船有關的項目,慢慢擴張。例如海上工程、海上綠能產業,甚至是被全世界肯定的塗料,如果能單一發展成塗料公司,就能夠為許多產業服務。




1 2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