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選單

歡迎光臨高雄市新聞局

熱門搜尋:
電子期刊

facebook粉絲團

主題企劃─愛河布袋戲展演祭 看台灣布袋戲百年風華

 

黃海岱生前演出的彩樓,是十分珍貴且難得一見的布袋戲歷史見證。(圖/侯志勇攝)「愛河布袋戲展演祭」推出迄今,一輛輛的遊覽車、一群群的中老年人、為數更多的年輕人和小朋友,都在愛河畔的歷史博物館聚首。吸引他們前來的,不管是黃海岱大師的傳統戲台─彩樓;還是轟動一時的史艷文,或者是霹靂布袋戲的原尺寸立體現場,這些人都有個共同的理由,布袋戲都曾陪伴他們成長。 

布袋戲的源起及三大主流

「布袋戲」是台灣擁有最多表演風格、最具表演活力的在地傳統戲曲。我們可以在傳統布袋戲的演出中,看到以木製彩樓、現場鑼鼓音樂及傳統小戲偶演出的古典布袋戲;也可以在民間廟會活動,看到以簡易彩繪布景、現場聲光特效及中型金光戲偶演出的金光布袋戲;更可以在電視頻道上,看到精心布置的場景、運用剪輯聲光、動作特效、以大型布袋戲戲偶演出的電視布袋戲。

◎傳統布袋戲口白文雅、唱腔溫婉

看著櫥窗中的劇偶,抱著小孩的年輕爸爸彷彿回到自己的孩提時光。(圖/侯志勇攝)「布袋戲」發展始於清朝中葉時期福建地區,約在二百多年前由中國大陸福建泉州、漳州地區的來台移民引進。原本多為酬神性質,爾後漸變為娛樂性質的演出,由於劇本都是由藝師藏置於戲籠底,代代傳承演出,所以也稱為「籠底戲」。

傳統布袋戲使用的是一尺(30公分)左右的小戲偶,偶頭為手工木雕,角色基本分為生、旦、淨、丑、雜,依照年齡、性別、角色個性來塑造頭形、臉譜。花臉型偶頭一般用黑色代表粗魯莽撞,紅色代表忠心、誠實,青色代表陰險毒辣;戲偶所穿的衣服,更代表著傳統社會階級,貴族穿著華麗的衣服,上面繡著動物、花、鳥的圖騰,平民百姓則只能穿素色無花的衣服。









1 23 4 5 6 7 8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