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選單

歡迎光臨高雄市新聞局

熱門搜尋:
電子期刊

facebook粉絲團

2002-2014高雄畫刊
2002/09 2002企劃特刊03 魅力高雄城鄉新風貌 海洋首都‧有情城市<建設篇>
2002企劃特刊03 魅力高雄城鄉新風貌 海洋首都‧有情城市<建設篇>
文化篇-海洋文化在呼喚 紅毛港遊賞地圖





文化篇-海洋文化在呼喚  補破網

文/莉舒

 「見著網,目眶紅,破甲這大孔。想欲補無半項,誰人知阮苦痛。今日若將這來放,是永遠無希望。為著前途針活縫,尋傢司補破網......」

真實的漁村生活

 一首民國37年台灣詩人李臨秋的「補破網」,道盡了現實的漁村生活,也娓娓道出紅毛港漁婦的生活寫照,漁夫依賴著他的舢舨過生活,漁網是他捕魚的必備工具,而織、補漁網就成了漁婦最主要的工作。

 過去的漁村,男人出海捕魚,女人負責織網,許多少女在十四、五歲就能獨力編織一件完整的漁網,除了烏魚季來臨時,需要大量的漁網,幾家婦女會一起合力完成外,大部分都是自家女性自己完成。早期漁網都是用棉紗製的,後來以玻璃絲為材質,現在則是由機器用塑膠、尼龍等化學合成物編織,不同的漁種有不同的漁網,虱目魚苗體積很小,所以縫工較費時,烏魚旋網則必須在周圍多縫上盲網,而補螃蟹的大蟹仔網最耗工,編織一件漁網有時要織上一個月以上才可以完成,必須用極細線的玻璃絲來編織,而且破損率極高,常常被蟹角咬壞或者其他鈍器勾壞,幾乎每天都要花時間補網。通常一件漁網必須先織成一片片的網片再拼湊組合,而網底必須再縫上鉛片以加重漁網的重量,而網頭則必須用一根根木條,在每一根木條的前後用網線固定,方便收網。

一針一線的歲月

 「以前紅毛港的潟湖範圍很大,那時他們只要一回來,我們就得忙著補破網,為了明天的豐收,有時要補到晚上十一、二點。」補了大半生命的洪李謹指出。「以前在台電運煤輸送帶底下都裝有路燈,入夜後,許多漁婦利用微弱的路燈,聚集在這裡補破網,拿著網針(俗稱雞仔,織網的器具)熟練的補網,有時後不用看著網,雙手依然可以快速將網補好,大伙七嘴八舌、東南西北的聊,時間過得特別得快。」不過對此,洪李謹先生打趣說:「對啊!還沒出嫁的少女最喜歡抬頭起來看路過的少年兄呢!」。

 現在走進紅毛港村裏,依稀可以瞧見幾個老婦人坐在板凳上補網、曬網的情形,雖然沒有了過去的盛況,但是這一針一線所織而成的漁網,仍然是很多漁婦們心中最令人懷念的歲月。





-1 -1 -1 -1 1 35 7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