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選單

歡迎光臨高雄市新聞局

熱門搜尋:
電子期刊

facebook粉絲團

KH Style高雄款
2016/09/07 No.09 一日輕軌約會
一日輕軌約會
Upload/epublication/images/KHStyle/2016/09/web01.jpg Upload/epublication/images/KHStyle/2016/09/web02.jpg Upload/epublication/images/KHStyle/2016/09/web03.jpg Upload/epublication/images/KHStyle/2016/09/web04.jpg Upload/epublication/images/KHStyle/2016/09/web05.gif Upload/epublication/images/KHStyle/2016/09/web06.jpg Upload/epublication/images/KHStyle/2016/09/web07.jpg Upload/epublication/images/KHStyle/2016/09/web08.jpg

市長的話_大Banner
 

 

       硬底子功夫下的繞指柔──楊炘彪

 

◎文/王妃靚

賣字只不過是我的表面工作,我真正的身份是一位外星人。

◎照片提供/楊炘彪

 

 

楊炘彪曾奪下台灣工藝競賽一等獎,並連續八年榮獲國家工藝獎。(楊炘彪·提供)  列出洋灑傲人經歷與獎項,對楊炘彪而言並不難,作為長期在台灣金工創作領域擔任策展人、評委、計劃主持人的工藝師,最為人知的是曾奪下台灣工藝競賽一等獎的作品《月輪》茶具組,並連續八年榮獲國家工藝獎的獎項肯定。至今,楊炘彪創立於左營的三丰金屬漆藝工作室,共有40項作品獲得國科會國家數位典藏。然而你很難想像,1976年台南出生的他,有26年的專業經歷,而這個年資,還是從14歲正式當學徒開始算起的。

  若將藝術家的創作生命更廣義地包含記憶開端,不能不說小時候。打從他記得生活大小事起,睜眼盡是金銀珠寶,「我外婆、幾個親戚都是開銀樓的,從台南搬到高雄新樂街,整條街都是在作金銀珠寶的生意。」但銀樓日常可不只秤斤論兩的交易,有更多時候他瞧見大人們拿著各種工具又敲又打,反覆焊接、鍛鍊,巧手變出新的物件,承襲自老師傅們的技法,這是成就金工工藝師的一半記憶,另一半,則轉身看見一輩子從事製茶的父親,「閒下來也還是得泡茶喝茶,所以我就做了茶具,就這樣而已。」工藝師不談如何將金屬、漆藝、竹編等素材結合,好像生活間的日常相處就是最好的作品說明,硬底子功夫下的繞指柔,原來是情憶。

楊炘彪一系列絕美的茶杯作品,創作的背後故事是源自於一輩子從事製茶的父親。(楊炘彪·提供)

  他也以此情懷相待高雄。從策展、到推廣金工教育,儘管近年較常來往他城,也難拋下歸屬感。他笑說自己對於創作與環境之間的關係省思,已從城市觀轉變為宇宙觀了,常常身處四方感受各異,但也處處為家,想的盡是這些經歷和足跡,成為了什麼樣的自己和作品。面對年年不同的創作環境、公部門藝文推廣政策思維、生活樣態,藝術能實踐出什麼?對楊炘彪來說,自我成長、世代翻轉,並非光論述進步或新穎,有更多時候則更像是好好梳理一路以來的累積。

  「像寶可夢,並不是一夕爆紅的娛樂產業,它曾經是不被視為主流的次文化,歷經多少創作試驗歷程起伏,才有今天的展現,而這當中更重要的是,它的文化價值包含了大眾的感受回饋,對許多人來說,是經驗也是回憶。」他回想起沉浸在金工創作的年歲中,也遇見開口即問黃金有幾兩又有多少錢的人們,也遇見能純粹對美感懷抱著開放想像與對話空間的年輕新世代,也遇見以租金來協商藝術價值的場域主,也遇見基於推廣給予友善協助的單位,「你能對這件事情留下什麼樣的回憶,就會有什麼樣的累積。所以我更願意和大家分享,金工秤斤論兩以外的世界,就像我小時候看到的那些師傅一樣。」

  那是一花一世界,也是在專注地一手手推敲、鍛打、堆疊、鎔合之下的無限想像。

 

 

1 2 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