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選單

歡迎光臨高雄市新聞局

熱門搜尋:
電子期刊

facebook粉絲團

KH Style高雄款
2016/08/08 No.08 最美的小學校
最美的小學校
Upload/epublication/images/KHStyle/2016/08/web01.jpg Upload/epublication/images/KHStyle/2016/08/web02.jpg Upload/epublication/images/KHStyle/2016/08/web03.jpg Upload/epublication/images/KHStyle/2016/08/web04.jpg Upload/epublication/images/KHStyle/2016/08/web05.gif Upload/epublication/images/KHStyle/2016/08/web06.jpg Upload/epublication/images/KHStyle/2016/08/web07.jpg Upload/epublication/images/KHStyle/2016/08/web08.jpg

市長的話_大Banner
 

 

  雄 雄 想 起  
  作者介紹  
   

◎李進文

現任聯合文學出版社總編輯、創世紀詩社主編。著有詩集《一枚西班牙錢幣的自助旅行》、《靜到突然》、《雨天脫隊的點點滴滴》等;散文集《微意思》、《蘋果香的眼睛》等。曾多次獲時報文學獎、聯合報文學獎、吳濁流文學獎,以及林榮三文學獎新詩首獎、二○○六年度詩人獎、文化部數位金鼎獎等。

 

 巷弄美學

 

 

  許多年前一場大火燒了高雄的大統百貨,我不愛逛街,所以對大統沒有太深記憶。但我深深記得當時大統對面新崛江的巷弄。有天中午,我走進狹窄的巷弄,在雜貨店之間有一家錄影帶出租店,它很不起眼,但,後來卻成為我看電影的心靈桃花源。

  走進錄影帶店,櫃台後面一位斯文的中年男子,主動介紹我一些早期的經典電影錄影帶。是的,那時還只有錄影帶。沿樓梯走到地下室,是寶庫,日本的小津安二郎、黑澤明、大島渚、溝口健二、今村昌平,或者拍得很藝術的情色片、台灣老片等等,他說有一位台北很知名的影評人每個月會從台北飛來高雄一趟,到店裡租片,我想那時對版權概念還不強烈吧,應該大多是老闆自己的喜愛和收藏。

  我白天跑新聞,中午沒事就到新崛江這家錄影帶店尋寶,這家神祕的錄影帶店隱身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以及種種食物百貨的氣味中,很難一眼被發現。我在這裡看過許多片子,對我來說是藝術電影的啟蒙。

  在五福路文化中心旁的小巷,有家南風劇團,這裡有咖啡(或飲料),小房間裡有台電視,可以租看藝術電影,像柏格曼、艾曼紐、楚浮等等,兼賣電影海報,我到現在還留有一張「Pink Floyd The Wall」海報,我一樣只能中午去,但有時實在太睏,看的又是藝術片,常常不知不覺就睡著了。早年我也常流連附近的開卷田書店。如今,苓雅區中正二路則有了屬於社區的獨立文創書店「三餘書店」、林泉街「左彎」二手書店、林南街「小樹的家」繪本咖啡店,老字號的「青年書店」也是在苓雅區,我常想,社區必須賦予文化概念,這才是扎根的工作。

  這些年高雄也漸漸有自己的巷弄文化,巷弄裡有咖啡、美食、文創。去年我曾企劃一本書叫《弄美:民生社區巷弄文化》(聯合文學出版社:2015/08/10),一方面台北的民生社區在四十七年前算是全國第一個以「田園城市」都市計畫概念嘗試打造的社區。

  另一方面,我從高雄到台北工作後就定居於民生社區,已經十餘年了,算是對此處大致瞭然。社區範圍從敦化北路往東延伸起,到塔悠路為止,隔著基隆河與內湖交界;南界是延壽街(長春路延伸的社區道路),緊鄰車水馬龍的南京東路,而南京東路號稱「台北華爾街」;北邊接的是松山機場。民生社區內沒有什麼值得瞻仰的建築或特色景觀可言,大多只是平凡的四層樓公寓。

  但它卻是一個很好的「地誌書寫」範例題材,我跟兩位在地作者討論,把它畫分為「圓環巷弄、靜安巷弄、草埔市場、日光住宅、綠蔭大道、咖啡巷、花木巷、生態公園、水族街、文創街廓、綠地公園」等區塊,企劃寫作這本「民生社區的故事」,希望探討的是巷弄美學,旁及地誌書寫。

  高雄這幾年結合旅遊和文學,也積極在進行地誌書寫,高雄的巷弄一樣有無限的可能,如何創造巷弄美學的品質?就如建築師、作家金光裕所言,巷弄美學的建立,只有兩個因素「一個是極簡單的,一個是極困難的。」困難的是讓居民產生認同感,一起去思考如何形塑和維持一種生活的模式,而慢慢形成社區居民的共識。那麼,簡單的是什麼呢?就是不去破壞當初的規劃所設定的建築和綠地的密度。

  高雄邁向一個國際大都市,也應該開始思考「在繁忙的都市之中,仍然保持著一股自在、從容與隨和。」這就是巷弄美學的可貴之處,而高雄的城市個性更是極適合巷弄美學的營造。 

 

 

1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