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選單

歡迎光臨高雄市新聞局

熱門搜尋:
電子期刊

facebook粉絲團

2002-2014高雄畫刊
2003/06 水高雄 城市生命的源頭
水高雄 城市生命的源頭
優質生活 快樂城市 喝好水 溯源 美麗水世界的源頭



溯源 美麗水世界的源頭   文/張耀欣

  高屏溪是高屏地區近百萬人口賴以維生的活水源頭,隨著工業的發展及環境的變遷,這條居民賴以為生的水源曾遭受到各種經濟活動所帶來的破壞和污染。為追本溯源,探究原因,讓我們先從高雄地區水源發展的歷史脈絡談起。

  高雄水源的利用,隨唐山來的移民開墾軌跡而發展,主要以高屏溪為主。清道光年間,鳳山縣令曹謹引用高屏溪水的興建灌溉渠道,為當時全台最大的灌溉渠道(後稱曹公圳),成功解決了當時水源貧瘠、農田荒廢問題,為高雄地區最早的水利工程。後由日本政府經營水利工程,設立竹寮抽水站、小坪村淨水場等,順利的引用高屏溪水源,此時高雄地區才有了供水系統的雛形。

 高雄水源之母-高屏溪
  高屏溪,古稱下淡水溪或淡水溪(光復後,因位於高雄縣與屏東分界,改稱高屏溪),全長171公里,流域面積廣達3257平方公里,發源於中央山脈玉山附近,上游共有旗山溪、荖濃溪、美濃溪、濁口溪、武洛溪和隘寮溪,在高雄縣嶺口處匯流成高屏溪,是台灣流域面積最大的河川。

 高雄民生供水系統
  日據時代高雄居民水源處有二,一為高雄港口北方山上的一處湧泉,二為高雄柴山東側的內惟,但經評估,在高雄港發展後,造成用水的不足。因此在當時規劃的都市計劃中,高屏溪(下淡水溪)被列為水源計劃的重點,被視為高雄地區的母親之河,尤其水的石灰質含量、水的硬度等都比較好,可以提供大高雄地區充沛的水資源。

  下淡水溪的水源地調查,從明治四十三年(西元1910年)開始著手測量,製作實測圖。竹仔寮入水口、小坪頂水源地及高雄淨水池間鐵管幹線管路的實測工作亦於同期完成。翌年完成高雄市街及旗後町方面。而水道工程則於四十四年(西元1911年)開始施工,大正元年(西元1912年)十二月大部分工程竣工,大正二年(1913年)四月一日起開始供應一般給水。但最後因為河流改變、暴風雨,又必須進行新的工程施工,並且隨著市街的發展、延長配水鐵管、增設濾過池、沈澱池的工程,到大正十五年(西元1926年)才完全竣工。

  由於台灣最初的自來水系統是建立於日據時代,所以也就是採用日本的「上水道」及「下水道」公共工程系統,這也就是國語所稱的「自來水」,台語叫做「水道水」的緣故。自從1898年全台灣第一套自來水系統的淡水水道完工起(日據時代在全台灣共建設了大小八十餘處上水道),奠定了台灣現代化水工程的重要基礎,尤其其利用地形陡坡落差,採用重力輸送水的方式,也是其中最為經典的上水道輸配系統特色。高雄最早的水源抽取站-竹寮抽水站也具有同樣的特色。

 高雄最早的水源抽取站
  竹寮位於高雄縣大樹鄉,竹寮抽水站是高雄市最早的水源抽取站,在日據時代推出的都市計畫中所建立,而此取水站係取曹公圳概念而來。竹寮取水站主要是抽取高屏溪的溪水,透過深度二、三十公尺的地下水井,再利用動力輸送到西面一公里外高地的小坪頂儲水池,解決了小坪頂區域因為地勢高,挖井不易,必須到高屏溪載水的不方便。溪水經淨水處理後,再以動力輸送方式,流送放到較低處的高屏地區,這種由高而下放流設計,解決了大高雄地區的民生用水的問題。目前,竹寮取水站屬於坪頂給水廠管轄,高雄市自來水的抽取處很多,但水質較好的地方就屬竹寮取水站了。

  民國三十四年台灣光復,由高雄市政府接管坪頂給水廠,改名為「高雄市自來水廠第一水源地」。民國六十三年,台灣省自來水公司成立,小坪廠隨高雄市自來水廠合併於自來水公司,隸屬第七區管理處,並更名為「坪頂給水廠」。

  目前竹寮取水站已被內政部正式列為三級古蹟,內部的抽水機具設備,皆為當時建廠時所遺留下來,可真為名符其實的水源地古蹟。而抽水機房建築則融合了中西方的建築元素,外觀具有中國傳統建築物中的瓦鎮與山牆,及類似哥德式建築的西方建築理念,例如在山牆上強調垂直元素及在牆壁上鏤空作窗戶的設計。這樣的設計理念為留學歐洲的建築師,在見證西方建築的思考模式後,再與中國傳統建築相揉合所設計的,此類建築物只在台灣出現,非常特別。


1 2 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