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選單
電子期刊

facebook粉絲團

古月今城─港都的雅美利加─ 關於美援與高雄的二三事


 

美國貸款及技術支援,奠定之後高雄重工業、貿易之都的發展基礎。(圖/林育恩翻拍)     由於基隆與高雄是美援船運最主要的兩個物資進出港口,因此這兩個港口的相關建設受到美、台領導階層的重視,在高雄港部分,最早在1951年美援即投注於高雄港十號碼頭擴充費總計735萬元,1952年美國艾森豪總統在對國會發表援外法案成果時,更特別提到高雄港務的進步。1953年10月第一批由美援所資助建造的漁船在高雄發放,並積極將高雄前鎮建設為遠洋漁業的基地。1958年開始為期十二年,總經費高達5億4千多萬元的高雄港擴建計畫,其中美援貸款1億5千萬,省府撥款1億6千萬,不但希望將高雄港建立為全台漁業與航運的重心,也希望圍繞高雄港建造進出口工業園區。其後,在美援會的建議之下,1963年9月設置於高雄港擴建區內的南部工業區開始興建,總工程款為1億2千7百餘萬元,美援貸款佔了百分之五十,隨即工業園區內也成立了加工出口區,配合高雄港的擴展,奠定了現今高雄以航運與工業為主的發展模式。

從桃太郎到山姆大叔

美援麵粉袋是許多50年代台灣民眾共同的回憶。(圖/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提供)     在建設之外,美援的湧入對台灣民生的影響也是顯而易見的,當年台灣生產不振、民生物資缺乏,若非美援補助計畫,特別將嬰兒奶粉列入補助項目之一,當時孩童恐怕連成長的營養攝取都成問題。

     高雄新興教會的牧師陳博誠回憶當年,第一眼看到發放的美援物資品,至今都還難以忘記,「牛奶,來到這裡整桶,牛油,就是奶油,也是用鐵罐,一罐一罐,衣服,來到這裡,就是一包一包的,很大包,打開好幾十件,真的,美國人拿出來,很漂亮。」

     高雄新興教會的宋信喜牧師也回憶:「當時我還是孩子,領到麵粉或奶粉時,根本等不及就在包裝上偷偷撕一個洞,當場挖起來吃,領到奶油,確實不知道那是什麼,只覺得很有趣。」有別於深受皇民化影響的上一代,對於五0年代孩子們來說,山姆大叔取代了桃太郎成為精神崇拜的對象。小時候他們喝著從美國來的牛奶、穿著家人利用印有「中美合作」等字樣的麵粉棉布袋縫製的內衣褲;長大後一心努力到美國留學實現美國夢,即使在年過半百的他們身上,看不出太多當年美援時代的痕跡,但那段在教堂前排隊領奶粉、麵粉、穿麵粉袋衣褲的時光,卻鮮活的留在他們的記憶中。

「人與時代的交會1950-1980─美國人在南台灣的足跡」特展蒐羅大批相關文物。(圖/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提供)     這些相關記憶,民眾也可透過「美國人在南台灣的足跡」展覽,由各方所蒐集到從1950年韓戰爆發、美國派遣第七艦隊協防台海安全,到1980年台灣與美國斷交為止的珍貴歷史資料,像是美軍協防台灣的機密文件、美軍去的酒吧、美軍留下的軍用打字機、美國人對高雄印象的文章、美國第七艦隊停泊高雄港、美國海軍與高雄鹽埕區居民交換禮物留下的打火機等文物記載,在現場結盟、斷交、後美援三個時期的展覽區塊中,再次回味或新鮮體會1950-80年代,「美援」對南部及高雄文化、社會、軍事與宗教等層面留下的軌跡與影響。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