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選單

歡迎光臨高雄市新聞局

熱門搜尋:
電子期刊

facebook粉絲團

2002-2014高雄畫刊
2011/11 亞洲新灣區 再創高雄新動力
亞洲新灣區 再創高雄新動力
城市觀點─高雄 台灣新地標


 <多功能vs減量自然 >

充滿綠意與自然生態的中央公園,是高雄的城市之肺代表。(圖:蔡明余攝)     在過去的城市建設,多以「效益」、「效率」為主導,思考著如何把有限的空間做最大的利用,例如位於五福路與中山路的中央公園,過去是一座多功能使用的公園,12.2公頃的面積,容納了網球場、籃球場、溜冰場、跑道、公園、游泳池等多樣設施,周圍環境雜亂無章,盧友義仔細觀察鄰近的五福路商圈,認為這裡必須要有一處類似紐約城市之肺:中央公園的自然空間,擁有全市性的自然綠地、環境保育、都市防災等功能的公園,提供民眾遊憩、慢跑、散步,甚至是釋放生活壓力的空間。他主張以單一性的公園面貌呈現,讓公園呈現森林的自然面貌,在園區中開挖一處人工湖泊,這處湖泊不僅有休憩功能,還有滯洪功能,另外,有水廣場、山丘,透過自然生態工法,大幅改變原來的地貌,讓新的中央公園呈現生態、自然森林的外觀,同時拆除了圍籬,改以綠籬、矮灌木區隔公園和步道,增加公園的穿透性。 

    這樣的減量自然,去多功能性的概念,其實是盧友義非常堅持的城市空間觀念,以人為主體的城市,如能盡可能保留部分自然區域,將有助於城市生活的舒適性與對生態環境的衝擊。談到過去在為內惟埤文化園區設計時,盧友義很早就開始實踐這樣的想法:盡可能自然,展現它應有的生態。在1980年開始動工時,當時柴山、半屏山都是水泥採礦後一片光禿禿的景象,讓盧友義再次確定自己的想法,要讓內惟埤文化園區保留原先的埤塘風貌,也讓市立美術館建築能夠自然地融入其中,借鏡日本、歐美等國家的規劃經驗和過去農村水塘的作法,在高美館北側,完成了高雄市第一座市區人工生態湖泊,加強園區植栽,以數萬棵本土喬灌木營造生機盎然的美術生態公園。

內惟埤文化園區提供一處可以親近自然生態與環境的空間。(圖:城市紀憶公關顧問公司提供)




1 2 34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