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選單

歡迎光臨高雄市新聞局

熱門搜尋:
電子期刊

facebook粉絲團

KH Style高雄款
2017/11/07 No.11 高雄山海野趣
高雄山海野趣
Upload/epublication/images/KHStyle/2017/11/web01.jpg Upload/epublication/images/KHStyle/2017/11/web02.jpg Upload/epublication/images/KHStyle/2017/11/web03.jpg Upload/epublication/images/KHStyle/2017/11/web04.jpg Upload/epublication/images/KHStyle/2017/11/web05.gif Upload/epublication/images/KHStyle/2017/11/web06.jpg Upload/epublication/images/KHStyle/2017/11/web07.jpg Upload/epublication/images/KHStyle/2017/11/web08.jpg Upload/epublication/images/KHStyle/2017/11/web09.jpg Upload/epublication/images/KHStyle/2017/11/web10.jpg


編者絮語_大Banner
 

 

思慕魚,為了魚你相遇——彌陀虱目魚養殖

 

作者介紹   文/洪明道
  醫學系畢業,受臺語歌、秘密讀者滋養,曾獲少許小說類文學獎。
  攝影/姚凱翔

 

 

蔡宏景每天都到養殖魚塭測試水質。(姚凱翔‧攝影)

  彌陀這個位在海邊的村落,不僅有漁港,靠海的陸地也有一片看不到盡頭的魚塭。居民代代在魚池裡放養虱目魚,已有上百年歷史。直到今天,魚池裡的落日仍是彌陀出外人對家鄉最深刻的視覺印記。

  早在一鄉一特產的政策推出時,彌陀區漁會就以「虱想起」為品牌,在每年11月左右舉辦「虱目魚文化節」,結合當地漁民和廚師,推出虱目魚特色小吃。除了營造社區認同,也讓觀光客有機會體驗牽罟等傳統漁法。

  七〇年代水產養殖曾極盛一時,然而卻先後經歷成本上揚、草蝦病毒流行,導致後來技術外移,出現產銷失衡的狀況。然而在彌陀,仍有漁民不斷嘗試創新,在工寮裡以雙手運用新科技,打造新的養殖方式,希望提昇魚蝦品質的同時兼顧生態,洗刷養殖漁業「地層下陷」、「破壞環境」的印象。

  蔡宏景從事養殖至今已有十多年。在這之前,他本業是機械設計,完全是水產養殖的門外漢。不過父親幾十年前就在梓官租地養魚,還一度到七股租了十五甲地,原本期待可以擴大經營,後來卻賠本收場。繼續養魚是父親的遺願,蔡宏景只好硬著頭皮接下,他擔心到三天幾乎沒有睡,魚塭裡還養出兇猛的大管蝦,把原本要養的白蝦都夾死了。他四處請教養殖前輩,詢問政府輔導機構,養成寫養殖日誌、閱讀書籍、上網查資訊的習慣,經過十年的積累,試出一套自己的養殖方法。

嘗試創新,運用新科技打造新的養殖方式,蔡宏景希望提昇魚蝦品質的同時兼顧生態。(姚凱翔‧攝影)

  蔡先生每天凌晨四五點便會到魚塭邊看水質,他說,「水藻在白天光合作用,晚上行呼吸作用,所以早上天還沒亮最可怕,氧氣可能被消耗完。」幾年前在一次看水質的時候,蔡先生發現測試水質的碗裡竟然有許多細小的黑點,這些黑點成了他轉變養殖方法的關鍵。

  為了這些黑點,他問了漁民、飼料商,漁民說得出藻類的台語,但他卻無法用這些關鍵字上網搜尋,取得更詳盡的知識。他鍥而不捨的查書,發現這些浮游生物是白蝦的天然餌料。他想,既然這些是白蝦的天然食物,為什麼還要餵人工飼料呢?

 

 

1 2 34 5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