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H Style高雄款
2017/10/11 No.10 光影下的南方映像
Upload/epublication/images/KHStyle/2017/10/web01.jpg
Upload/epublication/images/KHStyle/2017/10/web02.jpg
Upload/epublication/images/KHStyle/2017/10/web03.jpg
Upload/epublication/images/KHStyle/2017/10/web04.jpg
Upload/epublication/images/KHStyle/2017/10/web05.gif
Upload/epublication/images/KHStyle/2017/10/web06.jpg
Upload/epublication/images/KHStyle/2017/10/web07.jpg
Upload/epublication/images/KHStyle/2017/10/web08.jpg
Upload/epublication/images/KHStyle/2017/10/web09.jpg
Upload/epublication/images/KHStyle/2017/10/web10.jpg
|
|
|
|
|
◎郭銘哲
作家,自由工作者,高雄人,高雄中學畢業。已出版五本著作,書寫領域包含旅行、飲食、散文等,作品散見在各報章媒體,著有《大澳》、《雄好呷》、《西島撕落》、《上帝的黃金積木埃及》、《我的裸體小北京兒》,合著《散步讀冊好日頭》,專欄經歷誠品書店美食專欄「高雄味道」、高鐵TLife雜誌美食專欄、KKBOX數位音樂平台專欄、高雄電影節專欄 「歡迎光臨TAKAO塔科魔幻食堂」。facebook搜尋「飽島部藏_美食郭銘哲」、「西島撕落_旅行郭銘哲」。instagram搜尋「1982rogi」。
|
|
重返小森秘徑
幾年前,從澳洲工作和旅行整整二年回到台灣時,初初的轉換期竟讓渴望回家的我有些不知所措。那種從心底萌生隱隱約約的慌張感,不僅僅是早餐桌上的牛奶被換回了豆漿,必須重新熟悉台灣提款卡的密碼,街上望去的窣窣人頭有志一同從金髮染成了黑髮,馬路上隨時歡騰無止盡的機車嘉年華……而是在慎重地歸還乾燥舒爽的陸式生活後,全身奔竄的汗水都在提醒著我,即將重新擁抱那充滿海水鹹味久違的島嶼艷夏,彼時那不知所措的心情裡,一部分是因為即將要和一個人的自由揮手別離,一部分是因為害怕再次碰觸近鄉情裡那在我們社會中常常在人際間濃郁到想化都化不開的每段相遇。
於是,我開始規律重返柴山上那曾經的小森秘徑。理由很簡單,那裡是我的秘密基地。
柴山曾是我在出國前固定運動的場域,回國後,也為了加快適應的步調,我決定找一件原本就習以為常的事來做。柴山從某方面來說,有很長一段時間都一直是我最私密的依靠,身體上的,精神上的,我把它當成是一個人和一群人間短暫寧靜的分野,流汗去脂,也去除那些窒礙心靈的油膩,把情緒垃圾快速還諸天地。
柴山可說是高雄市民最美麗的後花園,高度親近宜人,不像四五千公尺以上的高山那般疏離遙遠,也不會過低過矮,踏個幾步就索然無味。南北狹長的地形,孕育出多樣豐富的生態景觀,特別自九十年代末期鋪上木棧道後,曲曲折折的路線,就像血管,更像打通的筋脈,慢慢地把人氣滲透進了那些更深更遠的幽境,還有因為範圍縮減而部分開放的軍事管制區。後花園升格,從遠觀變成近玩,人人都想揭開面紗,山友八方四路匯聚而來。山野洞開,登高望海望市景,大雨過後,從不同角度還能遠眺大武山和小琉球,離開花園時,每個人都滿身飄香。
由於我的住所位在北高雄,因此習慣以龍泉寺的登山口作為起點,每天大約二小時,主要就在北柴山裡頭繞,時間短促,就走中山路接蓮花洞直接攻頂,時間充裕,就刻意繞遠往清幽的小坪頂,有時從台灣獼猴棲息的猴岩前進相思台,附近有一處時常無人卻被看顧得極好的神祕花圃,很適合休息放空,有時就提前半路從人煙稀少的泰國谷岔進制高點北青春嶺,再接上總統府眺望市景的大平台,亦或者挑戰北好漢坡……我不是一個怕無聊的人,我很能跟自己獨處,但我不喜歡走重覆的路,綿延交錯的山徑如同尋常裡萬千交雜的思緒,我享受著在陌生叢林裡重新發現一條以前沒走過的路油生的愉悅感,我知道不管怎麼走,總會在某處和另一條山徑碰頭,沿途挹注如詩風景,其實不管終點在哪,心都早已柳暗花明。
前年,開始密集投入新書《大澳》的創作後,爬得更勤了,我仿效起類似日本小說家村上春樹一日生活作息,幾點寫作,幾點用餐,幾點工作,幾點休息,幾點運動……嚴格要求著自己,日復一日。我嘗試練習透過高度自律,讓自己能保有高度專注力,讓寫作狀態能維持在相對平穩連貫的節奏裡,神奇的是,這作息表真的奏效了,十五萬字的書稿按照計畫如期完成,我發現只要作息清單裡有一項能夠堅持每天執行,則整體作息也就會順勢跟著被固定,最能引起連動作用的,就是爬山。
爬習慣後,一天不爬就會覺得全身不自在,每年春雨過後,總有幾日,天空陰冷,山間盪著晨曦後未散的雨露,嵐煙裊裊,一切朦朦朧朧,此時山風穿過身體和整片綠林是透心的涼,我視其為「天清、地明、涼風、微雨」的魔幻時刻,身心都達到了最舒爽的境界,是真正的一年之初。曾經為了新書裡卡住的一段,在澳洲塔斯馬尼亞島越野健行時沒算好時間,和旅伴摸黑回程在叢林裡迷途兩次,最後才驚險在大半夜爬回出口的這段經歷,在冬夜裡延遲下山時間,乘著月光,摸黑打開手電筒,順著熟悉步道,為了可以更深刻地寫出當時那種背脊發涼的驚恐感。
然而平時路線不管再怎麼變換,終點我通常都還是設定在可高空賞景的雅座或盤榕,兩處都設有休息站,有熱心山友辛苦揹瓦斯揹水上山免費提供的養生茶可喝,抵達當下,暴汗如雨,喝口熱茶,把體內濕氣盡數逼出,海風吹來反而通體更加舒暢,雅座的觀海平台被左右兩側古老巨樹環抱,粗枝嫩葉相互交纏共生共滅,獼猴躲在暗處伺機對吃食的人發動攻勢,靈巧身形在葉隙流動的光影間神出鬼沒,好似在提醒著我們搞清楚先來後到的順序,人類常被自己的狂妄自大吞噬於無形。前方台灣海峽上大船星星點點排隊等待入港,夕陽的豔麗輪廓在洋面閃爍出金光,被汗水淹沒的背脊也是一片海洋,有甚麼也正等待著被蒸發,趴在欄杆靜靜看著大海,海水有時湛藍,有時陰霾,有時像潑了墨,有時又像降下耶穌光,烏雲罩頂時,船隻全被鎖進海上的濃霧裡,你根本分不出來眼前的景象到底是雲海還是海雲。在大自然的劇烈變換中,那些日常煩惱的枝微細瑣都變得極其微不足道,那些山下被困在人際裡糾結的關係,在山上也全都自然鬆綁成了暖心暖胃的可愛人情,我時常感激著生活裡能有這陣風,這片海,這抹夕照,這座隱身在山中的清涼臺。爬山好像人生,山徑看似分歧,實則殊途同歸,過得去或過不去,都只在自己,秘徑裡藏著哲學,原來爬山也可以是一種隱喻。
山,終究會看到盡頭,但人生的盡頭誰都沒有把握,當攀上了一座又一座的山峰,眼光記得撒向新日的寬闊遠方就好,其他的都不重要,路還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