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選單

歡迎光臨高雄市新聞局

熱門搜尋:
電子期刊

facebook粉絲團

2002-2014高雄畫刊
2003/02 穿越南島記憶
穿越南島記憶
原住民宗教信仰 凝聚情感 精靈與天主 祭儀與教會

文/王妃靚‧圖片提供/串門文化

 原住民族信仰「神靈」,相信勤於祭祀才能獲得庇祐,所以為祈求作物豐收、族群繁盛等而展開了一連串的歲時祭儀和生命儀禮。然自天主教與基督教隨著外族來台宣教,影響了原住民的宗教信仰,自此「教會」已成為原住民族重要的信仰中心與服務機構。

原始精靈主義

 原始生活由於充滿未知與恐懼,尤其是生命與死亡,因此原住民認為宇宙天地之中充滿神靈、精靈,但屬性各族卻不相同,如曹族與布農族混合著創世神的觀念,泰雅、賽夏、雅美族認為死後有靈魂而沒有精靈崇拜,排灣、卑南、阿美族則已經將精靈人格化,從排灣族多有祖先或精靈雕刻可見。但各族所謂的「祖靈」並不是固定單一的祖先崇拜,而是泛靈或物神。

 另外也有自然神崇拜,通常分為天神或創世神,其次為自然神靈,如風雨、雷電、山川等,還有管理某一個特別事務的,如狩獵神、榖神、家宅神等善神,相對地也有瘟神、瘴神等惡神,在排灣、卑南和阿美族甚至有專門致人生病死亡的惡靈。

祭典與巫師

 大多數的神靈多少都已被人格化,也因此原住民認為,唯有勤於祭祀才能獲得其保佑,所以發展出一系列的祭儀。

 當然在人與靈之間也有溝通的媒介,即祭司和巫師。祭司常出現於部落公開祭儀,代為向神明獻祭或祝告,大部分由部落長老或首領兼任;巫師與巫術的運用則有黑白之分,白巫以巫術助人,甚至替人治病所以也稱為巫醫,黑巫則多危害族人。

教會的共同情感

 教會與原住民族有著深切的關係,有人說,台灣的教會史,就像是醫療傳道的宣教史,因為早期的宣教士都是藉醫療服務機會宣揚福音,尤其山地教會在精神、醫療與物質方面的幫助甚大。
當原住民移居都市面臨生活重重困難,此時平地教會對於凝聚原住民的情感與提供基本救助,更顯重要。許多以原住民教友為主要成員的教會,多半會提供臨時住所、經濟救助、就業輔導、托育服務、老人照顧、青少年輔導、親職教育、改善人際關係、法律諮詢、開設自我成長課程等服務。甚至反而運用原住民的服務能力,如自組志工團、或由原住民朋友擔任教會長老等,社會學家涂爾幹(Emile Durkheim)在《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Elementary Formsof The Religious Life)一書中,曾針對澳洲原住民的宗教提出一個觀點,他將教會定義為「一種特殊的共同情感」。由於人們源於共同目的而集結,而凝聚出神聖的共同情感,甚至成為一種動力,促使人們更加緊密,如此正好可以說明社會服務工作的附加價值,讓基督教或天主教跳脫單純的宗教信仰模式,提供一個良好的機制與場合、定時凝聚族群精神。

以信仰改善生活

 以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海員/漁民服務中心」為例,以往該中心著重於漁船被扣事件、漁民發生意外時向船東爭取權益等個案關懷,但基於希望從更根本的地方解決這些問題,積極尋求和政府合作以及為漁民爭取更好工作條件的想法,因此透過與行政院農委會漁業署合作,推展了「培訓種子船員計劃」,為重建區居民解決就業問題,也為漁業培養後繼人才。

 在致力於將原有宗教信仰保存於「祭儀重現」的同時,如何運用教會的凝聚力,結合更多的社會資源,正是都市原住民徹底改善生活環境與社會地位的方法之一。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