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選單

歡迎光臨高雄市新聞局

熱門搜尋:
電子期刊

facebook粉絲團

2002-2014高雄畫刊
2003/02 穿越南島記憶
穿越南島記憶
從海洋出發的先民足跡 原住民在高雄

勇於冒險犯難的王子如果在這裡登陸的話,無疑將會經歷另一番奇遇....這裡給人的印象,不是來到他鄉異國而是回到過去;我們所旅經的似乎不是經緯度,而是好幾世紀的時光。─羅勃‧路易斯‧史蒂文生,《南太平洋遊記》

從海洋出發的先民足跡 原住民在高雄  

 早在四百年前,高雄就有了原住民的足跡,實際上,高雄昔稱"打狗"(Takao),即源自於居住於壽山的西拉雅族(平埔族)的馬卡道人之語言,原為"一片竹林"之意。而今,高雄亦居住著一群原住民,他們在這裡落地生根,工作、結婚生子,為自己與後代子女的生計打拼,也為高雄城市的經濟發展做了不可抹滅的貢獻。

 這些目前居於高雄市的原住民大多來自花蓮縣、台東縣、高雄縣、屏東縣,設籍在高雄市約八千多人,若加計未遷移戶口者,則可能達兩萬人以上,其中又以世居花蓮縣與台東縣的阿美族為大宗,約佔有六成,其次則是來自於鄰近屏東縣的魯凱族、排灣族。

文/薏若‧攝影/蔡宗昇

異鄉人

 花蓮縣、台東縣距離高雄市路程遙遠,為何這些原居於台灣東海岸的大地子民會千里迢迢來到西岸定居,的確令人感到好奇。這段歷史背後成因正來自於漢人移入台灣後,為爭奪生存資源,不斷壓縮台灣原住民生活空間所致,不管是清朝漢人拓墾時期的強取豪奪、日本殖民時代「理番」政策、或者光復後國民黨的「山地政策」,原住民在主流漢人社會的領導下,在自我認同、與現代社會經濟的生存適應上,都面臨極大的危機。
其中阿美族由於世居地都在未受山地政策保護區的平地鄉鎮,與一般平地漢族混居,較早接觸漢人文化,但是在自由經濟體制下,阿美族卻適應不良,不善於理財的族人,最終常面臨需要拋售祖產或者借貸維生的窘境,成為佃農或雇工,過著貧困的生活。因此,當都市裡一有工作機會,便像是黑暗裡的一盞明燈般,預示著另一個新的人生希望,吸引他們蜂湧而至,阿美族也因此成了西部大城市裡的移民先驅。

 這股原住民向西進的移民潮開始於五十年代左右,當時西部城市經濟正要起飛,需要大批勞工,因此廠商進入東部鄉間各部落招兵買馬,甚至在部落聚會所召開說明會。之後,原住民開始陸續進入城市討生活,幾乎每戶都有一、二位青壯年投入,甚至連未滿十八歲的童工也為了生計來到大城市中。

原始勞力營生

 來到高雄的原住民,由於還未有一技之長、經濟貧困,因此大都從事出賣體能的勞力工作,其中大部分又從事漁業的漁撈員,最初是在鼓山漁港工作,因此居住地也集中於鼓山一帶,其中又以長安巷聚集最多的原住民(不過目前此巷已消失)。

 六十年代,高雄港轉型為國際港,前鎮新港開闢後,近海或遠洋漁船皆移轉至前鎮港停泊,鼓山漁港日漸沒落,因此原住民也轉移到前鎮繼續和大海搏鬥的討海生活,居住地集中於草衙附近地區,但在漁業也逐漸走下坡後,許多原住民便改行投身於當時蓬勃發展的營造業、製造業,不過由於原先的漁業技術無法移轉,因此仍是繼續擔任基層勞動,在危險的工作環境中,出賣勞力以維持基本生活。

漂泊不定的討海生活

 從俗說:「討海三分命,七分冒險」就可知,漁業是個體力耗費極大的工作,且危險度高,茫茫大海中,生命往往由不得自己操控,但是工資卻低得驚人,一旦船員出事,家裡原本就艱難的經濟更將一下子陷入絕境中,老弱婦孺頓失所依。尤其原住民知識水準不高,又因為處於社經的邊緣地位,往往倍受歧視,大都為臨時工船員,在薪水福利上都受到極為苛刻的待遇,勞資糾紛之事屢見不鮮。
許多原住民辛勤工作,卻都負債於漁船公司,主要就是因為漁業採分紅制,而船家漁獲量往往計數不實,分紅制度不公,導致船員薪資過低,甚至無法負擔出海前預支的安家費。有些船員出海生死未卜,漁船公司對於其家眷生活也一概不顧,理賠事宜也經常不予理會。

吃住簡陋 只求溫飽

 原住民大都因為家鄉經濟生活上的壓迫,離鄉背井來到高雄討生計,因此居住上往往是因陋就簡,第一選擇自然是工廠配給的寮社裡,雖然空間狹小,一家人就擠在半坪或一坪的空間裡,吃住都在裡面,廁所及廚房還和其他戶共用,但是為了省錢,這些不收房租及水電費的工寮,自然成為最佳居住選擇。若是租屋,通常也都以數戶合租,選擇最便宜的舊木造寮房居住。此外,還有為數不少的原住民,就在鼓山區壽山山腰臨時以三夾板搭建違建房舍居住。

職場上的吉普賽人

 原住民開始轉行營造業、運輸業時,正當台灣經濟蓬勃起飛之時,因此這些漁民的第二代或者昔日的漁船童工正逢其時,提升了自己的生活水準。當時,前鎮和小港工廠林立,成為原住民的大本營,其中又以前鎮區的草衙里、明孝里、明正里、明義里人數最多。建築業的板模、鋼筋搬運工都是原住民最常見的工作,在運輸業上甚至還形成原住民的車隊。而婦女則從事家庭手工副業、或者到前鎮加工出口區打零工,賺錢貼補家用。
     此時,原住民在工作上仍然缺乏保障,常有勞資糾紛,例如建築工的尾款被扣、或者工作傷亡後賠償偏低的問題,而且大多為臨時工,從事工作低層,有時公司倒閉或者有其他較好待遇的工作,便轉行改業,因此無法累積專業,謀取更高職位的工作,年老時體力耗盡,便容易在就業市場上被淘汰,也成了許多在都市裡辛勤工作一輩子的原住民,訴不盡的都市悲歌。

一群建設高雄的無名英雄

 當然原住民當中,也有不少人從基層的漁撈員升遷至於船幹部,充任漁船內各單位,如:電機師、報務員、輪機長、二副、大副、正副船長等職位,不過比例上仍較低。直至目前。原住民從事的職業仍以運輸業、建築業等基層勞力工作為主,進入政府機構或者從事商業金融服務的人才,仍在少數。
由於長期以來的經濟困難,使得原住民家庭較不重視子女教育,國中畢業就需工作貼補家用,教育程度及專業技能普遍低落的結果,導致就業機會降低,尤其在傳統產業逐漸外移,台灣社會逐漸轉型為知識經濟之際,低廉的外籍勞工引進,更使得原住民面臨生存上的困境,失業率居高不下。因此,目前高雄市政府正積極從原住民教育著手,希望可以提高原住民子女的教育程度,增加其職場上的競爭力,另一方面也協助發展原住民文化與工藝,希望能另闢原住民的特色商品與謀生技能。

 回顧高雄的開拓史,原住民就如一群在都市中默默耕耘的無名英雄,將所有的粗工、高危險工作一肩挑起,以性命相搏推動高雄奇蹟,創造了現今高雄繁華的都市榮景,因此當你站在高樓林立的重工業大城-高雄市裡,請千萬不可忘記,這些曾經為高雄建設所奮鬥的原住民,他們曾經用血汗在高雄的建設史上留下卓越的貢獻,未來,也將成為和高雄市一起攜手,迎向國際發展不可或缺的重要推手。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