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選單

歡迎光臨高雄市新聞局

熱門搜尋:
電子期刊

facebook粉絲團

飲食篇 客家美食 都市中受歡迎

文/朱 晨

都會中的客家美食街

 位於高雄火車站旁的大港街,短短一百公尺內就有四家客家菜小吃店,每一家店都生意鼎盛,常來這裡吃客家菜的多半以上班族與老饕為主,老饕常來是因為嚐過南北菜餚之後,還是留戀這種傳統的原味菜,原本默默無名的大港街因為客家菜遠近馳名。

 大港街之所以會成為高雄客家菜的發源地,主要是高雄火車站在戰後來了許多桃竹苗地區的客家籍員工,十五年前在大港街開店的「嘉珍客家菜」帶動了客家菜風氣,這一條街的客家菜以供應上班族為主,因為都是便宜又富有家庭味道的小吃店,久而久之慕名而至的人也不少,甚至電視美食節目會前來報導。

 後來高雄地區也漸漸有不少客家菜出現,不管是客家人聚集較多的後驛,或者根本沒有客家聚落的地區,吃客家菜主要偏重在它特殊又能保留食物的原味,以及可口和價錢公道,嘉珍客家菜老闆娘陳嘉聆指出,原因是客家菜的材料都是很家常,即使大魚大肉也都有特殊風味,不過客人最愛的還是好吃又不貴的炒地瓜葉這一類家常小菜。

 談起客家菜,特色就是「油、香、鹹」,都是屬於移民墾殖早期的必要特點,墾荒時期以及住在山城的客家人下田時需要體力,為了補充勞動之後汗水所帶走的鹽份,食物當然就得鹹些,而且鹹也好下飯,白米飯就可以多扒幾口以增加力氣;而香呢,是為促進食慾,有時香料是為了掩飾肉類的腥味。熱帶地區菜餚也有多用香料的習慣,客家常用的香料如紫蘇、九層塔,後來也影響了現代的烹飪美學。

 在菜蔬之中客家菜偏重在「山菜」,蛋白質的攝取是以豬肉、雞、鴨肉比較多,少有海鮮,客家人也避諱吃牛肉,客家多以務農為主,大多不吃牛,客家人多半居住在山坡和丘陵地,南部的客家人也都以內陸為主,即使居住海濱,客家人也不討海,除了少數的魚類,和溪蝦、大肚魚之外,客家菜中較乏海鮮菜單,石門水庫的活魚多吃也是來自埤塘而不是大海。

客家名菜仍有南北之分

 提到客家菜,一般人心目中會浮現出幾道名菜來,梅乾扣肉、美濃粄條、薑絲大腸、以及白切雞等,高雄市區的客家菜專賣店標榜著客家美食,並不細分是南客或北客,各地客家菜在烹煮和用料上其實還是有些不同,舉例來說,在動物肉質的食用,桃竹苗有鴨肉、新屋鄉有鵝肉,然而南部六堆的美食菜單中少有鴨肉,當然在小吃店的做法,和都會中客家家庭的做法還是有些不一樣。

梅乾菜扣肉

 梅乾扣肉做法是,以芥菜做成的鹹菜乾連同三層肉或五花肉放在一塊蒸或紅燒,叫做「封肉」或梅菜肉,梅乾扣肉的湯汁拌飯,讓人食慾大增,菜葉部份可以切細炒肉末,也成為一碟可口小菜,同樣都有促進食慾效果,梅乾扣肉甚至成了筵席上的一道名菜。

 六堆客家的鹹菜則是芥菜收成後曝晒,用鹽搓揉成軟,用大石頭壓實出水,裝入大瓦甕內,密封貯藏,經年不壞,在型態上來看,南部的梅乾菜還有一點點水分,拿來煮豬肉、煲豬肚,或以之炒肉片,炒豬肚、炒牛肉,炒雞雜都十分爽口。

薑絲大腸

 陳嘉聆表示,薑絲大腸是一道受都會人歡迎的客家菜,原因是薑絲大腸的酸讓客人吃得很過癮,祕訣是在醋的挑選,最好是新竹香山的醋精,嚼勁十足的大腸加上薑絲的清香,以及酸得讓人冒汗流口水的醋,實在回味無窮。美濃客家的做法和苗栗有些不同之處是,美濃客家炒的薑絲大腸還加了黃色豆豉。

客家粄條

 自從南二高開闢之後,美濃和高雄都會區之間的距離縮短,吃客家粄條的風氣似乎愈來愈盛,大港街的客家菜小吃店也賣粄條,但都是以「炒粄條」招徠客人,在美濃地區原本只有湯粄條的做法,後來也隨俗增加了炒粄條一項,粄條是大量的蔥油酥加上大骨湯,再添韭菜、豆芽菜和兩片瘦肉即可,另一種吃法是乾粄條,材料一樣,只是沒有大骨湯汁,乾粄條和炒粄條是不一樣。

豬腳和封菜

 一樣是豬腳,美濃豬腳的做法和萬巒也不一樣,美濃豬腳是用封肉的方法來做,醬油和蒜苗放進鍋裡燜煮至爛,做法衍生出來的產品還有「冬瓜封」、「高麗菜封」、「苦瓜封」等。

苦瓜鹹蛋

 這道菜傳承自北部客家地區,陳嘉聆指出,苦瓜鹹蛋所用的苦瓜並非今天所見的綠苦瓜,最原始的應該是山區才能見到的山苦瓜,小小綠色的苦瓜,大約只有大拇指那麼大小,苦瓜炒鹹蛋的技巧在於不能有鹹蛋的腥味,所以苦瓜要先炒熟再加上鹹蛋才會香味四溢。如今,在一般台式餐廳也可以看到苦瓜炒鹹蛋,不過為了避諱苦字,已改名成了「翠玉鹹蛋」。

 說起客家人吃苦大概是成了天性,所以在菜餚之中,並不避苦瓜的「苦」字,陳嘉聆表示,六堆地區的「封菜」因為被視為上菜,逢年過節「苦瓜封」也照樣端上檯面,到客家家庭做客時,只見主人慇勤地招呼吃上等封菜,而客人卻遲遲不肯挾上苦瓜,以免大過年就吃苦,這一點看出價值觀的不同,想必客家人視吃苦如吃補,所以心中根本沒有不能吃的苦瓜年菜。

高麗菜、白花椰菜乾

 台灣地區四季如春,並不像北國寒氣逼人菜蔬無法生長,需要用醃漬和菜乾在冬天保留維生素養份,然而客家人的味蕾大約留有遷徙時期的記憶,即使來到台灣還保有吃醃漬以及風乾菜蔬的習性。

 高麗菜乾煮湯或者炒肉,都成了一道佳餚,陳嘉聆表示,還有一道白花椰菜乾可能較少人知道。客家的花椰菜乾不酸,也不是脆,只是燙過灑鹽再曬乾而已,多半也可以煮湯及炒成下飯的小菜,然而花椰菜乾比較不耐放,所以曬完後不能放太久,遂成了有季節性的菜乾。

福菜與野蓮

 來自楊梅的陳嘉聆表示,福菜和野蓮這兩種野菜是美濃的名菜,桃竹苗比較少人吃,老一輩種過田的客家人多半不吃福菜,因為福菜屬於田邊的野菜,農夫多會以農藥來去除,即使不噴灑農藥也都是有寄生蟲或者蝸牛,現在客人上門都會指定美濃福菜,因為福菜不再是田邊的野菜,它也有專門的種植區,清洗乾淨之後,切薑絲加豆豉熱炒之後,福菜竟然有一股芋頭香味,成了一道可口的客家菜,而野蓮的炒法和福菜很雷同,也是將又細又長的莖切細後熱炒薑絲和豆豉。

溪蝦和大肚魚

 台灣受到地層變動影響,由海底大陸棚昇起成為海島,地殼變動後,閉山蝦成了溪蝦,遂變成客家菜中的「山產」,來自溪流中的小溪蝦需要裹上一層太白粉之後先炸得酥透,再加上蔥、酒、辣椒以及蒜炒過後就可以了,大肚魚的做法也雷同,大肚魚是一種小小的魚,炸得酥油脆透後,讓人白飯一碗一碗地加。

客家米食

 高雄市客家文物館附近,博愛市場內有一攤「客家粿」,在同盟路一帶相當有名,經營這家「客家粿」美食的正是高雄市客家文化基金會理事李祥榮夫人巫玉妹,來自中壢客家的巫玉妹所做的一些客家米食與歲時風俗均有關聯,予人四處遷徙印象的客家人與土地之間是相當親密的。

米糕

 什麼時候吃米糕?記憶中都和喜事有關,家中添丁啦或者是嫁娶或者是逢年過節,年「糕」更是吉祥好話。客家的米糕也是沾染著喜慶意味,這一道葡萄甜米糕,是用切碎的冬瓜糖與煮熟的糯米揉和一起,再加上白芝麻和葡萄乾,晶瑩剔透米粒的染上了葡萄乾後成了喜氣的紅色。

 巫玉妹表示,紅米糕是嫁出去的女兒第一次歸寧時,由婆家帶回來的禮物,夫妻兩人一人提一個謝籃裝著滿滿的米糕,上頭還有一個小小的米糕是夫婦兩晚上放床頭吃的,除了米糕還有「帶路雞」,一起帶回娘家。

粢粑

 巫玉妹說,粢粑就是客家麻薯。粢粑是桃竹苗一帶特有的喜慶美食,一聽到粢粑可能很多人都心情覺得輕快起來,以前人家辦喜事總是以「換工」合作的方式來互助,你拿著桌子,我拿著椅子,大家將喜宴安排好,在喜慶宴客之前,主人考慮到沒有辦法好好招呼互助的親鄰吃點心,所以就準備糯米打漿煮熟後,以木杵和木臼,大家合力打粢粑,氣氛相當愉快。

 打好的粢粑白白軟軟的,巫玉妹說旁邊要有一盤以白糖粉、花生粉和芝麻混在一起的沾粉,先用手捏出一小塊粢粑再以筷子挾成一小塊一小塊的,沾粉吃。吃粢粑可以看到客家人合作團結,以及容易滿足的一面。

艾粄(茨角粿)

 艾粄的口味很特殊,糯米與在來米三比一的分量(菜包外皮也是這樣的比例)磨漿煮熟和成的皮,和皮前加上艾草,所以艾粄的顏色自然成為綠色,軟軟的綠皮上還可以看到艾草的葉子。

 艾粄裡面的餡和菜包是一樣的,只是艾草粄的外皮有加糖有甜味,內餡是鹹的,口感很不統一,然而有福佬人賣的艾粄將皮和餡都甜化了,讓味道一致,巫玉妹表示,這樣我們客家人吃不習慣。

 吃艾粄,是在什麼季節呢?巫玉妹說是掃墓時拜拜用的。艾粄的形狀有一點像屋子的角,所以又稱為「茨角粿」。

粄粽

 粽子通常都是粒粒皆清楚的熟糯米,內包粽餡,而粄粽不然,它的外皮是以糯米和在來米一起磨漿煮熟後,白白的外皮包上內餡,這種皮的型式與鹼粽一樣看起來沒有米粒而是一層光滑的皮,粄粽包在竹葉裡的方式和一般粽子沒兩樣。

 巫玉妹與李祥榮是中壢客家同鄉,但李祥榮的父執輩來台之後還不斷地遷徙,李祥榮說,父親從淡水進入台灣,住過三重、新莊一帶後來又到中壢落腳,接著又與兄弟於日治時代來到高雄工作,然後才住在三民區。

 巫玉妹嫁到高雄後,她說,博愛市場一帶還都是稻田,務農的巫玉妹和四處遷徙的李祥榮結婚後,巫玉妹的米食手藝道出這一段客家民族在台灣終於落地生根,與土地緊緊相聯的關係。

豬籠粄(菜包)

 豬籠粄是南部客家的說法,北部客家叫菜包,巫玉妹說,菜包是在元宵之後做的,裡面放蘿蔔、肉末、香菇、蝦仁,最重要是要用油蔥酥炒過才有味,有的人裡面放高麗菜,都是依各人習慣來吃,學建築的陳板所說的「一庄一俗」,也可以套用在吃食方面。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