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選單

歡迎光臨高雄市新聞局

熱門搜尋:
電子期刊

facebook粉絲團

習俗篇 客家特殊習俗和節慶

文/朱 晨

 客家人在台灣社會中的「存在」,就如文史工作者劉還月所說的「既隱性又顯性」,「大社會的調查少以客家為主,少數民族的關懷,更和客家扯不上什麼關係」,為何會有這種特色呢?其實應該和客家特有的習俗、文化有關,不論是今日客家聚落的地區,或者大都會中的客屬家庭,都與閩南人有不同之處,例如過年時,所有子孫一起返鄉在祠堂前敬拜祖先,以及在清明和農曆二月初二以前掃墓的,都是客家人的習俗;就某方面來說,客家人保有的優良道德傳統是閩南人無法想像的。

祖在廳、神在廟

 客家人的信仰和閩南人最大不同之處在於:閩南人是以神明信仰為主,廳堂中供奉的是神祇,而客家人的信仰依劉還月的說法,大體可分為「追悼先人及關懷子孫發展」兩大方向。

 所以首先是敬拜祖先,傳統的客家家屋最中間,就是最尊貴的「廳下」,只有祖先牌位,沒有閩南人常有的觀世音神像或者其他神明像,家族的精神也不容神明「插足之地」,是特色,廳下是人與祖先密不可分的場所,因為「祖先雖和存活著的後代子孫隔著一個世界,卻同時存於一棟家屋中」。都會生活化之後,很多客家人或許家中不再設有「廳下」,但是敬祖的行為仍然藉由宗祠進行著,高雄市九如路,靠近科學工藝博物館的莊家祠堂,大順路大樂附近的馮家祠堂,九如路和大昌路交接處也有張家祠堂,夾雜在現代大廈之間,客家人敬祖之心未曾因為時空改變而抹滅。

撿骨及家族墓

 「撿骨」本來是專屬於客家人的風俗,是為了逃難和遷徙之便,然而目前閩南人也有部份撿骨的風俗,小說家舞鶴的短篇小說「拾骨」講的是屬於閩南人的習慣。客家人由於長年的流徙生活,常把祖先骸骨背負起來輾轉一同逃難,於是產生了洗骨改葬和篤信風水的風俗。

 客家人都是在葬後三至十年,請專人開墓啟棺來撿收先人骨骸,並且收入「金甕」中收藏,有錢的人就立墓豎碑,如果臨時找不到吉地還會寄放在山岩、田野中。在高雄縣美濃地方常見墳地就在自家的田裡,與住家相當鄰近,看起來與祖先之間的關係並不是那麼避諱與緊張。

 鼓山區龍子里里長傅有舜說,從前的墓也沒有分主客,只要風水好,某個山丘、山坡地任何人都可以進行埋葬,因為客家人為了遷徙便利,多半是薄棺下葬,有時會發生牛隻或家畜經過踏毀墓地的情形,因此漸漸地有人開始在一段時間之後,把墓地裡的骨頭撿到金甕裡重新埋葬。

 傅有舜表示,也有同一宗族同埋在一塊墓地的情形,而客家人通常會在這個「共同墓地」上蓋一個小小的祠堂,共同墓地中的骨甕會依照輩份大小,由後至前,由左至右排列。

 以上所述就是劉還月所說的「家族墓」,亦即墓塔,客家人稱為塔,大多是集葬金甕的地,是以水泥所建成的小屋子,前面還有一對柱子,屋內有階梯,依照輩份大小排列,墓塔同樣有墓碑,另有墓肩及墓手,塔後有小門,必要時可供人員進出。客家人生前傾向群居,有所謂圍屋和夥房合住,死後到另一個世界合葬在家族墓中,也不曾改去這種團結的習性。

過年習俗與掃墓

 從除夕開始到初一,客家人都習慣依序完成敬天、祭祖到拜神,許多住在高雄的客家人都是返鄉祭祖,客家人祭祖的行為,看在閩南人眼中是很感動的,因為閩南少有這樣的習慣,全家人站在祖屋前,滿滿一庭院的人拿著香,依大小輩份站著拜祖先,初一之後就是走訪各廟宇答謝神恩。

 元宵節過後,客家人就開始「掛紙」,掛紙就是客家語所謂的「掃墓」,也有許多大家族的掛紙日期採用某位祖先的春季壽辰或忌日,客家人大部份都趕在元宵後「掛紙」,和泉州人後裔的三月初三,漳州人二月初二「培墓」日不同,可是後來客家人掃墓的日期也有統一改在清明節的「民族掃墓節」祭拜的傾向,例如今年清明節有四千多子孫一起祭拜的新屋鄉葉家祠堂,就是清明節統一祭拜,高雄的客家人之中,其實也有許多是改成清明節「掛紙」。

義民廟賽豬公

 義民節是客家人特有的節俗,高雄市三民區的義民廟與新埔的本廟,另外有平鎮、頭份、嘉義、花蓮等地的分廟,都有相同的活動,義民節是農曆的七月廿日,高雄市義民廟以一般普渡為主,並且有令人興奮的「神豬比賽」,奪冠的神豬也都會上報呢!

天穿日山歌大賽

 「天穿日」是客家人的一個習俗,相傳「天穿日」就是女媧補天的傳說,華南地區據說僅見於客家,天穿日是正月廿日,這一天一般農村的婦女要做「甜粄」,然後在上面插上針線,用來「補天穿」,傳統上,農民在補天穿時都在家,而不下田以免觸怒天神,造成全年乾旱。

 光復之後,許多客家地區,如新竹的竹東和苗栗的頭份地區,舉行「客家山歌比賽」,其中又以竹東的山歌比賽規模最大。

美濃二月戲宴客熱鬧

 傅有舜里長表示,客家在春節不久後有「二月戲」的特殊習俗,因為客家人掃墓時間是從元宵節開始,並且一定要在清明節前完成,推測是為了方便分散各地的遊子回家掃墓。客家人掃墓提早其實和「二月戲」有關,農曆二月客家人固定要演「二月戲」,並宴請看戲的人,為了節省並配合這個重要的藝文活動,於是「順便」掃墓。

 但是劉還月的考據是,元宵之後掃墓習俗發展成二月戲的是美濃地區特有的,傳統客家人的舊習中,過了元宵是掃墓之期一直延續到清明為主,劉還月也強調「客家人這麼長而特殊的掃墓期,乃因舊社會時,客家人出外做生意或為人做長工的例子非常多,這些人一出門後,最早要到端午才回家一趟,為了方便他們所以提早到元宵節就掃墓,有一說法是,吃完湯圓許多客家人就忙著掃墓了。

 因為這一個長而特殊的「掃墓期間」,美濃人「順便」祭祀伯公(就是土地公)、河神、玉皇大帝以及美濃地區特有的蛇神─里社真君,後來五○年代後政府訂了清明節成為民族掃墓節,掃墓日期統一以後,清明節這一天竟然成了美濃鎮最熱鬧的節日,自然而然有心人士倡議募款請戲演出,劉還月指出「二月戲的全盛時期是在民國四○、五○年代,是美濃看二月戲最興盛時期,廿世紀末,河床上的二月戲依然上演」如今盛況已不在,想必進入21世紀後,二月戲恐成絕響。

昌黎祠祭拜

 在台灣祭拜唐代大儒韓愈的並非他的後人,而是六堆客家人,為什麼六堆客家人要拜韓愈,還為他蓋了「昌黎祠」,每年的九月九日就以三獻禮來祭祀呢?原來這位韓文公在朝為官時,生性耿直,後因評論時事以及諫迎佛骨被貶謫到南蠻之地的廣東,文采非凡的韓文公對廣東的文風有提升的功勞,所以深獲嶺南客家人敬仰。

 祭祀韓文公並且家中有新生男孩出生時,只有客家人準備「新丁粄」到昌黎祠祭祀,希望將來能求學順利。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