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選單
電子期刊

facebook粉絲團

高雄時光走廊─走過半世紀 回味眷村文化的細膩與趣味


 

眷村迴廊式街道聚落  宛若開放式大家庭

眷村老人家在門前納涼、話家常的場景,已成昨日黃花。(圖/張忠義攝)上了點年紀的人都知道,眷村是台灣早期相當具有特色的建築群,其特殊的聚落形式所呈現出的生活模式與飲食習慣,在半個世紀後的今天都還具有相當的影響力。

眷村媽媽做的家常菜,如今已成為食譜的一支重要流派,眷村媽媽的菜慣用「再生、再利用」的手法,以「炒餅」為例,吃不完的烙餅,和隔夜的菜餚混合,口感和滋味卻令人彈牙。在好吃的同時,碰到經濟不景氣,儼然成了主流。

小朋友在眷村文化館外,玩起「跳房子」,旁邊的大人們憶起兒時樂趣,笑得樂開懷。(圖/侯志勇攝)眷村存在台灣光復初期的各個城市,自成一個獨立的生活圈,尤其串門子的迴廊式街道讓同村莊的獨立巷弄變成一個開放性的大家庭。其間的情感交流與生活影響,讓所謂的「外省族群」來到一個陌生的區域,仍能快速地安生立命,更透過眷村獨特的人文景緻減緩了對家鄉的思念。

「麻將」文化  傳遞出眷村社群的互動

台灣的眷村多為軍眷,沒有工作的婦女在忙完家事之餘,喜歡約街坊與好友來場方城之戰─打「麻將」,在時有「三缺一」的情況下,有不少本省籍的太太會即時遞補,透過麻將的情誼淡化了省籍之間的陌生與交融,十分有趣。



1 2 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