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選單

歡迎光臨高雄市新聞局

熱門搜尋:
電子期刊

facebook粉絲團

2002-2014高雄畫刊
2005/07 2005.07 NO.3 高雄綠色心臟
2005.07 NO.3 高雄綠色心臟
私藏高雄 跟著達人去逛街 打開身心靈 閱讀城市自然人文

時光漫步,瞥見斑駁石牆上的智慧痕跡-左營舊城教會

文‧攝影/記得

 

  現代建築除了講求符合人類功能上的需要,在環保生態意識高漲之際,如何遵循自然法則,配合當地環境因素,因地制宜,以接近自然等施工方式,成了另一個建築師需要詳加考慮的要素。
  不過,這一波方興未艾的建築思潮,其實在早期社會就已落實於在地建築思維中,沒有艱澀的學術理論,而是來自於生活中累積的點滴智慧,當然還有在地經濟、取材便利性的考量。台灣沿海地區常有石古石老石建物,除了因為這些近海珊瑚礁石取得容易、相對廉價外,本身堅固、不怕侵蝕的特質,組成厚達1尺2吋或更多的牆壁,也因此成了漁民抵禦海風的最佳安居之處。
 
延伸的飛扶壁,為標準的哥德式建築構體。  位於高雄左營大路旁,已101歲的左營舊城教會,美麗的教堂如今也有50幾歲,本身的厚石牆同樣是由巨大的石古石老石構成。根據當地教友回憶,父執輩曾述說,在經濟困難的30年代,左營教會的建設都是由當地虔誠教友,就地取材,在鄰近以珊瑚礁石灰岩為主要地質的半屏山,用牛車將石古石老石一車一車的運過來,每天一人一車,共獻工2千多工完成,耗費約古錢5億元。

  仔細一看,這棟教堂其實是一棟折衷式建築,從正面望去,為仿哥德式,中央為塔樓,塔樓屋頂為高坡屋頂式,兩旁延伸出飛扶壁的
 
建築構體,兩邊各矗立一街塔,但屋頂則採用了當地建材紅瓦鋪面,屋樑則為木材搭建。在建築建材上,相當程度反應了中西文化的交融與在地環境的考量。

  這棟兼具歷史意義與在地情感認同的教堂,已經陪伴左營教友走過許多漫長的歲月時光,老教友談起從小到大的教堂生活,深邃滄桑的眼睛不免微微泛紅,彷彿墜入時光隧道,又回到那個物資貧乏、但是精神充足的孩童時代,奔跑於教堂附近的原野,歡喜地前往教堂排隊,只為領取美軍捐贈的牛奶粉、衣服、大麥等物資的快樂心情。

  由於年代久遠,教堂裡木材結構屋頂樑柱因為白蟻蛀蝕嚴重,每到下雨天,漏水嚴重。連位於二樓塔樓上的祈禱室都早已毀壞荒廢多年,尤其原先為了讓教友藉由攀爬陡峭木造樓梯,感受與上天相遇的神聖的設計,如今更顯得危險重重。進行再修復或改建,已成為勢在必行的任務。但不管存留與否,相信這棟擁有列入古蹟資格的美麗教堂身影,將永遠留在人們的心中。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