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選單

歡迎光臨高雄市新聞局

熱門搜尋:
電子期刊

facebook粉絲團

市民藝術大道 空間解放的文化中心

文/王妃靚

 擁有一條「藝術大道」不稀奇,高雄不在城市裡為增加一條道路找尋新的空間,卻打破舊有建築的圍牆,改成大家共享的「市民藝術大道」,文化中心沒有了門禁,藝術也不再只是櫥窗裡的暫時擺設了!

不打烊的好鄰居

 自從市民藝術大道出現,高雄市的中正文化中心彷彿成為市民的好鄰居,由一個單純的展演地點,搖身一變成為觀光景點,兩相結合的場域,不僅為藝文表演提供了更具想像潛力的發揮空間,更具體地實現了「市民藝術」的理念。

 從前所謂的文化中心,總有一定的開放時間,展覽演出的單位也有某種程度的資格限制,而現在的高雄中正文化中心,入夜之後或是清晨時分,無時無刻都發展著市民的文化,寫詩的年輕人、引領瑜珈禪風的練功者、挑戰極限的滑板族、不在乎外人眼光的街舞團體、甚至是發表音樂才藝成果的國小學生,大家同聚一「道」,讓這個文化中心不再只是「座」建物,而是真正成為市民文化發展的「中 心」。

 有人說,市民藝術大道的設置,打破的文化中心被束之高閣的藩籬,也為高雄市民打開生活視野,撇開高遠的論調不談,與其說這條大道是高雄市民的「休閒生活香榭大道」,不如說是適合隨性拜訪的好鄰居。

空間創造不是負擔

 所有的建築或空間設計專家學者,都希望能為城市居民提供更多的開放空間,比如現代公寓設計中強調的「公園」、「泳池」等公共設施,但在台灣地狹人稠的環境中,以往過多不當的建築設計已是土地空間的負擔,也成為創造新空間首要解決的問題。近代的觀念是改造舊空間,然而如何符合舊環境原有氛圍、又創造多元的使用機能,就成為這些案例最大的難題。

 市民藝術大道與文化中心的結合,或許可以算是成功的典範。由趙建銘建築師事務所規劃設計與監造的本案,是以「開放的遊藝空間」作為串聯線,整合了空間與事件,除了讓居民互動,也讓居民回到都市空間,這正是現代都市設計最重要的理念之一。

改變對道路的看法

 或許你覺得詭異,居民原本就住在城市中,為什麼說要讓居民回到都市空間?單以道路為例,昔日的道路設計,單純以「交通運輸」為機能,這可以從維護單位的工作範圍映證,我們關心的是路上的坑洞會妨礙行走,或是路燈壞了造成不方便,有一天,路上突然出現大片的草地,於是人們願意花時間停下來稍作休息。這個過程說明了人們如何重返原先疏離的都市空間,也就是你對於這個空間開始產生經驗的連結。

 於是趙建銘建築師事務所的工作團隊,取消原有的圍牆與欄杆,保留樹木並將人行道擴大到28公尺,增加藝術作品、街道家具以及夜間照明設計,強烈的新視覺美學,讓市民藝術大道吸引所有高雄市民目光,從此到「文化中心看表演展覽」也變得很簡單,因為在市民藝術大道上,隨時可以遇見「街角的藝術家」,就連安靜在草地上靜坐的老者,都是一件藝術品。

 嚴格來說,不僅是空間改造,這樣的「使用機能」改變過程都是值得繼續觀察討論的,今年年初完成的二期工程,甚至在沒有過多宣傳之下,開幕當天即吸引許多人潮,可見「藝術文化」的確可以成為人人都能體驗的生活經驗。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