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選單

歡迎光臨高雄市新聞局

熱門搜尋:
電子期刊

facebook粉絲團

愛河走著橋 輕鬆走過愛河

文/曉 鷺

 進入高雄市區後全長只有十點五公里的愛河,猜猜看上頭有多少座橋?答案是二十一座,數學概念強一點的人會說「每五百公尺就一座橋?」觀察力強一點的人會說「怎麼沒看過這麼多橋呢?」是真的有這麼多座橋,只是它們多半「長得不像橋」,是一些便利通行的水泥路面而已,隨著愛河流域愈下游河面愈寬,愛河的橋才露出它們的容貌。

 以下是愛河知名的幾座橋:

建國橋─鹽埔曉鷺

 常常從鹽埕或鼓山區經「建國橋」去逛大賣場的朋友們,能不能夠想像,大賣場現址曾經是陳中和所創辦的南和興產業公司所在,因此「建國橋」一度被喚做「南興橋」,日治時代還有一個濃濃日本味的「川田橋」,建國橋是愛河上第一座鋼筋混凝土建造的橋樑,在「中都仔」一帶的力行路南還有一段運河是貯木池。

 建國橋為何又有「鹽埔曉鷺」這麼優雅的名號,其實「鹽埔曉鷺」是所謂高雄八景之一,昔日的鹽埕區瀨南鹽場是明朝以來,台灣四大鹽場之一,鹽田引海水進場曬鹽,這塊近海的區域成為水族成長,水鳥覓食之處,其中還有成群白鷺鷥在清晨時分低空飛掠情景,文人騷客將這種景象稱為「鹽埔曉鷺」。

 因為這個典故,文化愛河協會在市府要改建橋樑時,希望能有一座造型優美的橋樑,以喚醒大家對鹽埔曉鷺的記憶。後來橋雖然仍名「建國橋」,但是橋面則是創舉的「彩虹與白鷺鷥」造型的橋,於二○○二年二月正式啟用。

中正橋─海之眼

 又名「州廳橋、大橋」,是高雄市最寬大的橋樑,稱做「大橋」的時代因為溝通著鹽埕庄和前金、大港埔,民國廿七年所造,二次大戰後倖免而無恙,光復之後改成「中正橋」。

 據港都耆老指出,中正橋建造前,愛河河床是如今的兩倍寬,建造大橋時因為設護岸才讓河床縮減。

 民國七十八年建國橋不堪交通負荷再度改建,許多人印象中都有走過臨時備力橋的回憶,當橋再建好之後,橋下設有人行步道,民國八十九年愛河燈會,增設了「海之眼」的燈光設計,從五福橋望去,燈光和橋下河水互相輝映,獲得民眾的喜愛及好評,高雄燈會後,許多網路上傳誦一時的照片都是以「海之眼」為主題,搭配燈會夜景,令人猶如置身國外大都會。

五福橋

 就是五福路往鹽埕區的主要通道,五福橋主要溝通著苓雅寮和海沙地、哈瑪星之間,通稱「苓雅寮橋」,愛河自中正橋往南走後,河道變得寬又淺,六、七十年前的這段河道阻礙由鹽埕區往苓雅寮就讀的小學生,所以有的人涉水而過,有的人坐渡船而過。

 民國二○年代,鹽埕人林賞向高雄州廳申請造一座便橋,過橋費是大人和單車二錢、小孩一錢(打狗滄桑林曙光著),是座私人擁有的橋,後來橋一再改建,最近一次是民國七十一年的三孔鋼樑橋,五福橋邊還有不少知名建築,如高雄市最有名的天主教玫瑰堂。

中都橋─點綴愛河畔的紅色橋

 中都橋改建後,成了愛河另一種景觀,寫生的畫家和抽象的畫家都會拿它來當題材,紅色的單拱鋼構橋是為了突顯高雄市工業都會性格,然而位於一片灰濛濛的水泥建築叢林中,紅色突兀卻成為一種景致。

 有人認為紅色鋼構橋太沈重,有人認為中都橋是台北縣關渡橋的倣作,不過你知道嗎?很多年輕人卻喜歡在鐵道上和它一起留影,他們總覺得它是「超酷」!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