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選單

歡迎光臨高雄市新聞局

熱門搜尋:
電子期刊

facebook粉絲團

城市生態復育 休閒綠帶與自然空間

文/朱 晨

 曹公圳上接高屏溪水,由高雄縣經過八卦寮後進入高雄市成了愛河,愛河自此蜿蜒向南流又往西轉了個彎再向南流,最後進入台灣海峽,愛河在高雄市的流長大約十公里左右,然而十公里分成了上中下游三段,在這三段流程之中星羅棋佈著繁花似錦的綠帶,這些公園綠帶是居民們寶貴的休閒地帶,更是愛河上顆顆璀璨的綠色珍珠。


愛河上游綠帶

 愛河上游從高雄榮總以下,據文化愛河協會調查,一九九六年之前,高速公路和八卦寮附近還是田野風光,到處一片稻田和菱角田,很適合腳踩著雙輪來此做單車之旅,但是隨後而來的都市計畫大舉入侵,破壞了這片自然景象。 

 於是跨過高雄市區之後,第一個能見到的綠意,大概是愛河上游後港的仿自然河岸,這段河道還是文化愛河協會力爭而來,助之一臂之力的居然是從幾千里外遠道而來的大雁。如今仿自然河岸綠意盎然,是河流整治新觀念下的受益河段。


愛河中游綠帶

河堤公園

 河堤公園是因為旁邊的建商興建了二十餘棟新社區之後,這一帶社區稱做「河堤社區」而有了河堤公園之名,在這片新社區之中,這一段的愛河有寶珠溝匯流,如今河堤兩岸楊柳依依,還有腳踏車道,可供散步、溜冰、溜滑板多用途,河岸裡一度水質不佳,但是市政府去年開始就展開了「K幹線排水箱涵截污工程」和「治平橋至寶珠溝的水質改善工程」,不久將來這裡是高雄市的藍色網絡的重點,市府還投入四千多萬元經費,建造船舶碼頭、綠籬植栽和沿岸階梯等工程,預計九十一年六月完工。

 河堤公園從社區一直到獅湖國小後側共有九公頃多,上接檨仔林約六公頃的公園預定地,堪稱是愛河中上游最具特色綠帶,也讓河堤社區居民享受了與河為伴的好處。

三民一、二號公園─愛河旁最大綠帶

 三民一號公園,是個親子公園,位於同盟路以北、愛河以南;民族路以西,中華路以東的一塊狹長狀公園,全長約二十二公頃,這裡的設施有天橋、中央廣場、戶外表演場以及景觀牆、日晷儀、林蔭步道、單車專用道等,公園內植栽花木計有七十餘種,六萬株。

 三民二號公園,位在同盟路以南,自立路以西、同協路以北,園區內有客家文物館、里活動中心、步道和兒童遊戲場等,一、二號公園沿岸的河堤預計將再整修,尤其是河道,在文化愛河協會建議之下,河岸打破水泥堤岸,做成自然河岸,以利生態發展,而慈濟功德會也在這一帶有新的建築物出現,屆時慈濟注重自然環保的景觀,將會和一、二號公園互相融合,相當令人期待。


愛河下游綠帶

植物公園

 高雄市的蝶形花公園大約是民國八十五年完工,面積約一點八一公頃,種植有印度紫檀、水黃皮和火炬刺桐等豆科植物,這是高雄市第一座以同科植物為主題的植物公園,不僅可以在此觀賞休閒,同時也是親子自然學習的最佳教室。

仁愛公園

 仁愛公園是民國八十四年五月回填,文化愛河協會的努力終於讓地下街的噩夢終止,而且仁愛公園落成後不久,高雄市長謝長廷也整修了仁愛公園前的河西路,從中正路到五福路的河西路成了公園的一部份,強悍的機車和汽車不會與公園中的行人搶道。

 二○○一年與二○○二年的全國燈會都在仁愛公園前的愛河流域舉行,而仁愛公園接連著「高雄亮起來」和「城市光計畫」的光雕藝術展覽之後,這個曾經破敗不堪的公園終於綻放光芒,添增了藝術和人文氣息。

 去年市府新聞處也舉辦了一場「愛河咖啡戀」活動,邀請了高雄市的藝文界朋友一起共襄盛舉,證實愛河又重回市民的懷抱,不再是被拒絕下船比賽的「黑龍江」。

 仁愛公園這一段的親水工程共有三期,目前已經完成了第二期,屆時綠帶和藍帶之間的互動將更富河海都會的風貌。

海濱公園

 這裡原是高雄港埠專用的破舊倉庫,也曾被生意人拿來當店面,後來市府收回之後,民眾才知道原來這是公家用地,如今植種花木,視野遼闊,可遠眺港口邊的摩天大樓,也可以俯瞰港口水域。


愛河上的自然生態

植物篇:

 根據文化愛河協會長期的調查,愛河河岸邊的植物,隨著季節的變換而有不同色系的花朵出現,二月份是火豔豔的木棉花,木棉花蕊十分碩大,一掉落便是滿地花朵,三月份是黃花風鈴木迎風搖擺的季節,四月份黃槐接著吐出新蕊,五、六月份是鳳凰木野火似地燃燒著晴空。

 五月龍舟競渡之後,六月份的串串黃色晶瑩剔透的阿勃勒取而代之,駐足花木之下,如風鈴的花朵被河面的風輕輕搖晃著。有暗香浮動的緬槴,俗稱的雞蛋花也來湊熱鬧,七月份盾桂木的黃花又上場了,九月份是黃槿來爭豔,十月份蝶形花科的水黃皮冒上枝頭,十一月份是紅瓶刷子樹光鮮亮麗,十二月份豔紫荊越過一個年頭後繼續爭春。

動物篇:

 愛河兩岸的鳥類,文化愛河協會所出版的「愛河映象」中指出,有綠繡眼、白頭翁和麻雀等被稱為都市三俠的鳥類,當然鹽埔曉鷺的小白鷺也在其中,以及河畔常見的魚狗(翠鳥),白鶺鴒、大卷尾、黑枕藍鶲、褐頭、灰頭鷦鶯、赤腰燕以及洋燕和小雨燕。林曙光的書中也曾記載著「我童年時,舊市政府到地下街一帶都是魚塭,除白鷺在淺水中討食外,還可看到叫做釣魚翁(又稱魚狗或翠鳥)的一種青色小水鳥」,可見有些鳥類一直在愛河畔世世代代居住下來了。

水族篇:

 文化愛河協會陳仁勇研究愛河的生態時發現,「愛河出海口與高雄港相連,因此,在高雄港灣出現的魚類會隨著潮汐的作用迴流到愛河」,相證以日治時代的愛河魚類,林曙光打狗滄桑記載有「愛河因海水與淡水匯合,棲息的魚類也特別多,有鯉魚、鯽魚、鯰、大廣(螫)蝦...鹹水魚類有豆仔魚、粗鱗、烏豆仔、尖頭及土黃仔、烏格、鞍美仔、牛尾、瓜仔魚、草蝦、沙蝦等。」種類之多出乎人意外。

 現任海生館館長方力行教授也指出「現今高雄港的魚類有一百三十餘種、蝦有數十種,螺有二十餘種」。這些研究在在說明,愛河生命力極旺盛,雖然歷經光復前日本工業發展至光復之後工業和家庭廢水的污染,整治工作讓愛河繼續孕育著生命。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