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選單

歡迎光臨高雄市新聞局

熱門搜尋:
電子期刊

facebook粉絲團

2002-2014高雄畫刊
2002/09 2002企劃特刊03 魅力高雄城鄉新風貌 海洋首都‧有情城市<建設篇>
2002企劃特刊03 魅力高雄城鄉新風貌 海洋首都‧有情城市<建設篇>
地理篇-與世界接軌的港口 高雄第二港口發展史

地理篇-與世界接軌的港口  高雄南端最重要的港口

文/王御風

自然環境

 紅毛港位於高雄市小港區,為高雄港最南端的沙洲,該沙洲原本與旗津相連,高雄市區可經由旗津直接到達紅毛港,但在民國56年,高雄港在紅毛港最北端地區開闢第二港口,紅毛港從此無法與旗津相連,旗津成為與高雄市分割的離島。

 實際上,紅毛港的自然地形經過相當大的變化,從十七世紀荷蘭人所畫的地圖看來,紅毛港附近應該有個港灣,在今天大林蒲與紅毛港埔頭仔之間有個潮流口,可供船隻進出,使得紅毛港成為控制下淡水溪以及進出鳳山的海陸要衝,成為高雄西南端最重要的港口,這也是為什麼荷蘭人會以此地作為其基地的主因。

 紅毛港的正式地理名稱為「海汕」,海汕就是海線的意思,指的是海濱沙灘的狹長地形,而紅毛港的地形正是如此,因此就被外人稱為「海汕」,在清代,紅毛港也稱為「海汕庄」,今日海汕之名已經不見,僅剩下一些機構以「海汕」為名,留下歷史記憶。如主要的道路「海汕路」、歷史悠久的「海汕國小」與「海汕派出所」。

 在十七世紀後,紅毛港的港灣地形漸漸淤積,到了清代乾隆時期,當時所繪的地圖淤積,到了清乾隆時期,當時所繪的地圖已經不見其港灣地形,大林蒲與埔頭仔已成為連島沙洲,紅毛港也失去了港灣要衝的重要性,成為以捕烏魚為主的海港。這種地形的改變,讓當時荷蘭人在此的建設消失無蹤,因此,紅毛港後來也就無法如同府城一般,成為著名的觀光景點。

 從清代開始,台灣流行的「漁塭」養殖業同樣也在紅毛港開始興盛,紅毛港的漁塭一一興起,到了日治時期,日本政府更加提倡,使得紅毛港的地理景觀,漸漸成為與台灣南部小漁港村落相同,漁塭遍布、漁船林立的漁村風貌,而不是最初漁業、商業、運輸業並進的大港。

 由於靠海,紅毛港後來的聚落或發展都與海有關,來到此地的居民,多半是因捕魚而來,並且以家族為主,五大聚落中,除了「埔頭仔」外,在各聚落中,都有一主要大姓,各聚落也有其「角頭廟」,形成典型的台灣村落樣貌。

 因為海風強勁,當地的住宅為避風,多呈坐西朝東,平面格局均以三間起或五間起的一條龍或三合院為主,住宅主要為清代、日治及戰後所建,各有其特色,可說是高雄市區舊式住宅保存最多的地區。演變至今,除了歷史悠久外,也與禁建造成當地房舍無法改建,有著相當程度的關係。



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