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選單

歡迎光臨高雄市新聞局

熱門搜尋:
電子期刊

facebook粉絲團

今日高雄
2011/03/10 第05期 百工再起 勞工博物館─《「尋」失落的百工》特展
百工再起 勞工博物館─《「尋」失落的百工》特展
歡樂即時通─百工再起 勞工博物館─《「尋」失落的百工》特展

 

百工再起

     勞工博物館──《「尋」失落的百工》特展

 

     「知道這樣的事是對的,所以我們才一直走下去。」

百年風華‧經典重現

台灣傳統技藝職人對原創的堅持,保存了原生的台灣力量。(圖/駁二藝術特區提供)     簡單的一句話,開啟了故事的先端。四個輔仁大學應用美術系學生,騎著兩台摩托車,背著相機與攝影機,踏上尋訪即將消失的傳統工藝職人的旅程。原本只是大學畢業前夕的畢業製作,卻因為那一雙雙滿佈傷痕與皺紋的手,編織、篆鑄、擬畫、輾篩、縫紉而生的器物,激盪起年輕人原本平靜無波的心靈,祁台穎、林品儀、紀岱昀、廖祿禎將一百位台灣傳統技藝職人的故事與作品,寫實地袒露在我們的面前。

     台灣傳統產業因時代的演進、工商業型態的轉變而衰微,2002年台灣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後,市場開放與關稅的逐年降低,部份以內銷為主的產業商品,受到嚴重的進口威脅。在國外低價傾銷大量品質中庸的產品下,中小型產業逐漸萎縮,造成型態轉變成「微型產業」的不良影響,更別遑論製作長、產量小的傳統產業。中國的磁吸效應,帶走了台灣的部份傳統產業人才、技術,代工的轉移、產品的傾銷,中華民國全國工業總會2007年4月的「進口威脅調查報告」中,已經點出有61項台灣產品,包括寢室家具、木竹籐柳業、水泥等,直接遭受中國大陸產品的影響,2010年5月同樣的報告中顯示,受到威脅的產品數量更攀升至102項。

高雄故事‧在地發聲/生

製作美濃紙傘需耗費漫長工時,但也突顯其獨特文化價值。(圖/高雄市政府文化局提供)     巨大的時代洪流下,台灣傳統產業開始蒙上陰影,「凋零」似乎是傳統產業最好的形容詞。「有些事現在或許還看的到」,四個年輕人抱持著這樣的念頭,就此開始記錄從北到南一個個陰影之下強韌生命力的故事。故事中,有大家耳熟能詳的美濃紙傘,使用老孟宗竹,經過浸水殺青、日頭曝曬、削材構架,傘骨與棉線、油紙結合,化作一支支的傳統油紙傘。不提前面的工序,單單結合紙傘,便需耗費二至三小時,「厚工」的紙傘除了遮風避雨,在客家族群中「傘」與「子」同音,因此更是餽贈新人的上禮。令人慶幸,美濃油紙傘雖受到塑膠業衝擊,卻以更為精緻的裝飾吸引文人雅士,新時代下的油紙傘,或許能在不一樣的時代下撐起另一片天空。

     但同樣受到塑膠製品普及的衝擊,傳統產業「箍木桶」卻逐漸沒落。現在,整個高雄,可能只有一兩位還擁有箍木桶技術的老師傅了。鹽埕區的張師傅,七十年的工匠生涯,並沒有因為製作木桶的程序繁瑣而心生退卻,時至今日,在木桶業凋零的時代,他仍然坐在放滿木桶店門的小椅上,細心的製作。因為他知道,木頭還是活著的,即使做成木桶,在盛裝清水之時,仍然釋放出對人有益的菁華。保有這種「活著」的產品,或許也是這位年過古稀的職人深信不疑的信念吧。

     許多的故事,還在進行式中。不論是保有蒸籠竹篾香氣的編蒸籠師傅、在昏黃燈光下細細密縫的繡花鞋匠師、耐操耐用且天然無害的客家藍染婦人,還是使用著傳統磚窯、傳統工法燒製磚頭,並進行文化創意產業轉型的窯場第四代,這些分散台灣各個角落的師傅們,都出現在展場的黑白寫真中,他們可能年事已高,但純熟的手藝與一雙雙仍閃爍著光芒的瞳孔,依舊草根地製作出質地純良的作品。時間的腳步行走間,師傅們逐年累積的不只有技術,那動人的謙卑、堅毅的信念,更是深植人心。留下或淘汰,不應該全然由「時代」來決定,建國百年的今天,大家應更加致力於為結合時代美學與文化創意,百工新生命將再興起。(圖/宗大筠攝)過去祖父、祖母背影前的辛酸與血汗立傳

傳統創新‧文化活絡

     如今,年輕一代的匠師,開始以不同的思維,將傳統技藝、精良素材結合時代美學與文化創意,提升產品價值,把工時長、數量稀轉變成為產品優勢,讓臺灣百工,擁有再興再起的新生命。

     四個年輕人,仍在臺灣的每個角落探詢,尋找另一百個傳統產業工匠。這些歷史記憶與人物側寫,也集結成書、拍成紀錄片,讓更多的臺灣人,見識到自己文化中的精粹,付出更多力量保護我們所擁有的寶物。「知道這樣的事是對的,所以我們才一直走下去。」簡單的話,卻異常打動人心,就如同那些簡單的傳統產品,歷久、彌新

百工再起
駁二藝術特區勞工博物館─《「尋」失落的百工》特展

展出日期:即日起至4月10日
展出地點:高雄市勞工博物館(高雄市鹽埕區大勇路3號)
洽詢電話: (07)531-7181
失落的百工Facebook粉絲專頁:
網頁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