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選單

歡迎光臨高雄市新聞局

熱門搜尋:
電子期刊

facebook粉絲團

今日高雄
2010/12/23 第78期 揭開神秘面紗 聖地西藏特展
揭開神秘面紗  聖地西藏特展
港都人物誌─當鐵道詩人遇上海港─錦連

 

當鐵道詩人遇上海港─錦連

 

「高雄文藝獎」得獎者,高齡八十三歲的「鐵道詩人」─錦連老師。(圖/劉怡伶攝)     象徵藝文界最高殊榮的「高雄文藝獎」,得獎人涵蓋各領域的傑出人才,其中最受矚目的,是高齡八十三歲的「鐵道詩人」-錦連老師。錦連,本名陳金連,1928年生於彰化市,從工作至退休都居住於彰化,十多年前因女兒的工作舉家移居高雄,也因此與高雄這個城市產生了密不可分的情感連結,其許多詩文創作也是居住高雄時所發行,雖然詩作不多,卻受到高度推崇,詩集除《守夜的壁虎》之外,還有《鄉愁》、《挖掘》、《海的起源》等,今年底與國立台灣文學館合作,於眾人引頸期盼下,發行了《錦連全集》。

關於鐵道的悲歡離合

     受到父親的影響,錦連老師在國小畢業後進入鐵道講習所,講習所畢業後分發到台灣鐵路局彰化火車站服務,從青年時期(16歲)就開始在電報室工作直到退休,將近40年,可說是台鐵數十年來的歷史見證者,他的作品比別人多了一份對鐵道更深層的情感和體悟,除了以火車、鐵道為創作素材,月台上的悲歡離合故事,和守夜值班時的每一個情景,都變成他創作的靈感來源,長期的接觸與觀察下,讓他對於鐵道和空間氛圍的描述更增添了一份細膩,他將這些深刻的情感放到文字中,成為令人感嘆和沈思的詩作,也因此有了「鐵道詩人」的雅號。

跨越語言隔閡的詩韻

跨越了語言,錦連老師活躍於現代詩壇,用中、日雙語寫詩,也有許多小說及翻譯作品。(圖/劉怡伶攝)     若讀錦連老師的作品可以發現,雖然是以中文閱讀,卻隱隱帶有耐人尋味的日文詩韻,令人反覆深思,饒富語意。其原因是錦連老師過去受日本教育,語言、思路及書寫都是用日文思考,過去從沒有學過中文,二次大戰後日文書報的廢止,使他一度陷入近似文盲的困境,但他並不因此放棄,反而開始認真學習中文,「當時我都買一份國語日報,上面有注音,一個字一個字的唸,並且去了解其中的意思,照這種唸法,一份報紙可以讀一年了」老師笑著回憶起當時努力學習中文的情景。自1956年,他開始用中文向「現代詩」季刊投稿,從此跨越了語言的障礙,開始活躍於現代詩壇,不僅用中、日雙語寫詩,也有許多小說及翻譯作品。

鐵道與海港的相遇

     長期居住於四面不臨海的彰化,對於錦連老師來說,「海港」是難得一見的景致,回憶起自己第一次的詩文創作,老師說他和「海港」頗有關係,當時他離鄉背景,在臺北鐵道講習所就讀時,某天下課獨自坐在堤防上看見海和澄紅的夕陽,一種「思鄉之情」油然而生,成為他詩文創作的開端;而後在彰化火車站工作時,因職務上需要定期的巡視,他會特地跑到苗栗通霄去看海港;沒想到,最後自己竟會定居在一個海港環繞的城市,「說起來真是非常有緣份,也許早在五十年前就註定了」老師和師母一邊說著,一邊翻出一張結婚週年旅遊,在愛河畔合照的相片。

源源不絕的創作靈感

閱讀習慣永不輟斷,每天仍然會拿著放大鏡閱讀的錦連老師。(圖/劉怡伶攝)     拜訪錦連老師的家,就像一個小型圖書館,文學、醫學、天文學、哲學…各種領域的書都有,最高紀錄是四個月內買了超過一百本書。過去在鐵路局工作時就非常喜歡閱讀,通常都會抱著一本辭典閱讀,至今,即使在每週洗腎後短短半小時熱敷的時間,他也會拿著放大鏡讀書,「作詩最重要的,是文字背後深厚的基礎和宏觀,生命不長,所以求知要分秒必爭,當同時擁有國際觀和歷史觀,才能有源源不絕的創作靈感和深度」,超過八十歲的錦連老師至今仍堅持這樣的信念,從鐵道到海港,即使是洗腎的經驗都變成是老師的創作靈感。

用詩文和城市一起生活

     高雄是一個以「幸福城市」為發展目標的城市,透過文化與藝術的融入,讓整個城市變得優雅而柔軟。錦連老師從彰化移居高雄已十多年,他笑著說「就算是出外人,他鄉住久也會變故鄉」,秉持這個想法,錦連老師積極參與與城市互動的藝術詩文創作活動,如文化中心的石鼓題詩,以及公車詩文的創作……等等,只要用心觀察,就可以在我們生活的城市中發現錦連老師的創作。「藝術最重要的價值,就是十年、二十年、三十年後,每個人看到都會產生不同的共鳴,就像有生命一樣,那我的作品就有了價值」,雖已被譽為大師級的詩文創作家,但是錦連老師仍充分展現親和力及創作的原始精神,為所居住的城市留下篇篇創作,用詩文和「故鄉」一起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