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選單

歡迎光臨高雄市新聞局

熱門搜尋:
電子期刊

facebook粉絲團

今日高雄
2010/12/23 第78期 揭開神秘面紗 聖地西藏特展
揭開神秘面紗  聖地西藏特展
歡樂即時通─揭開神秘面紗 聖地西藏特展

 

揭開神秘面紗  聖地西藏特展

 

     西藏素有「世界屋脊」之稱,藏傳佛教的宗教思想、圖像內容和風格特徵,都與漢傳佛教大異其趣。目前正在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展出的「聖地西藏-最接近天空的寶藏」特展,分為吐蕃王朝、金色寶藏、文化交流和雪域風情等四項主題,共展出130組來自西藏布達拉宮、羅布林卡等重要寺廟及西藏博物館等12處文物重鎮的菁華文物,包含西藏重要寺院珍藏的造像、唐卡和寶器等。期望透過特展,不但揭開西藏佛教神秘的面紗,也讓民眾一窺西藏藝術的精髓,深入西藏人民生活的每一層面。

西藏與佛教的緊密結合

最受矚目的展品是「沙曼荼羅」。(圖/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提供)     西藏古稱吐番,四世紀時,境內小邦林立,由松贊干布在七世紀統一青藏高原後,建立了西藏史上第一個統一政權-吐番王朝。為了鞏固政治地位、提高國家形象和文化水準,松贊干布先後與篤信佛教的尼泊爾與唐朝公主聯姻,帶來佛像、經典和僧人入藏,為西藏播下日後佛教萌發的種子。

     西藏佛教藝術以具體形象反映了西藏錯綜複雜的文化交離關係,八、九世紀時,西藏僧人赴印度迎請高僧入藏,帶回當時印度流行的秘教圖像,藝術風格深受印度影響。十四至十九世紀,由於西藏與中原朝廷的往來不斷,藝術風格則受到中土的啟發。

     元朝時與西藏宗派聯繫密切,至清朝時,皇室更大多崇信藏傳佛教,在頻繁接觸下,豐富了西藏和中土彼此的文化內涵。

     藏人自出生起,佛教就成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環,隨身攜帶轉經輪,念珠等法器,需經常參與宗教活動,如法會、跳神等。僧侶在法會中使用各式法器進行各類儀式,如跳神儀式的許多舞目都與佛教有關聯,可見佛教已深入西藏文化的每個角落。除了宗教和藝術外,舉凡文學、舞蹈、音樂、戲劇,甚至於醫學、教育、占卜等無一不與佛教有關,佛教無疑已化成西藏文化的血肉。

聖地無價的寶物

罕見的西藏珍貴文物,吸引民眾圍觀。(圖/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提供)     西藏總給予人神秘的感覺,在此次展出的珍貴文物中,有許多內容就讓民眾看了大呼過癮。如手工精緻、用色華麗的唐卡,藏人出外時常隨身攜帶,隨時拿出來膜拜,而唐卡也具有教育意義,透過文字圖案,去教導後代,在藏傳佛教中佔有重要地位,也是西藏文化中獨特的藝術。其中《四部醫典》唐卡的醫理樹喻圖,將佛法的修持融於藥理之中,所以《四部醫典》的唐卡上,都繪有大醫王—藥師佛,並以樹木做比喻,將治療分為「飲食」、「起居」、「藥物」、「外治」四種樹幹,顯見藏人在古老年代就有如此周詳又先進的發明。

     展場中最受矚目的「十一面千手千眼觀音」佛像是慈悲的化身,因悲憫眾生,祂誓願若能安樂眾生,願自己身上生成千手千眼,因而有十一面、千手千眼的特殊造形。所謂千手觀音,其實「只有」九百九十八隻手,「另外兩隻是你的手!」這象徵只要發願救助眾生,每個人都可成佛!

祈福活動淨化人心

訓練有素的上師以鐵管裡流出的五色彩沙,一點一滴砌造成「沙曼荼羅」。(圖/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提供)     這次展覽中最受矚目的展品是「沙曼荼羅」,又稱「沙畫壇域」,是西藏極為特別的一種藝術形式。以沙來製作壇域是有相當深邃的意含,由於沙是建構世界最基本的元素,且沙壇域難建而易毀,有著美麗而脆弱、轉眼就消逝的特質,最能具體揭示了這個世界無常的本質。

     「沙曼荼羅」是在特殊的灌頂或法會中,由訓練有素的上師以鐵管裡流出的五色彩沙,一點一滴砌造而成,不但象徵諸佛、菩薩等聖眾聚集之聖域,也涵蓋凡夫到證悟成佛的整個修行次第。通常在灌頂或法會結束後,上師便即進行分解壇城的儀式,所得的「金剛光明沙」,除可裝於瓶中攜帶祈求平安外,亦可送到河邊或海邊,藉以滋潤大地,使所有眾生及環境都受到加持與淨化。製作「沙曼荼羅」在西藏是一件神聖的事情,經論中記載:「能親自見到沙曼荼羅者,宿世皆須具有深厚的福德因緣。」

     12月26日(日)下午1時,將邀請昆桑上師舉行第二次『沙曼荼羅』分解壇城儀式,當日下午2時上師會親自為民眾祈福,民眾可攜帶一件物品讓上師加持,可祈求帶來平安好福報。

     此外活動網站也推出「轉經祈福好運來」活動,透過線上轉動西藏寺廟中常見的經輪,為個人運勢祈福,還能下載列印入場優惠券。展場矗立八座從西藏訂製的手工打造經輪,提供現場民眾透過轉動,淨化本身的惡業與障礙,並累積功德,從心發而形於身的修持,為個人及世界帶來更多的善念與美好。

• 展覽地址: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高雄市三民區九如一路720號)
• 展覽日期:即日起-100/01/09
• 展覽時間:0900-1700 週一照常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