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高雄
2011/03/08 第04期 走!一起聆聽那瑪夏春之頌
與世界同步 啟動《X棵菩提樹》計畫
樹木是城市呼吸的肺葉,
每種下一棵樹,就像為城市帶來一個新生命。
一棵菩提樹、一顆玄武岩的組合,
可以是「承諾」、「和解」、「社區」、「藝術」或是無限的可能,
《X棵菩提樹》計畫開啟了另一扇窗,
讓大高雄躍升成國際綠都,綠色生命力在全台發光。
清晨或傍晚微涼時分,總能看見一派悠閒的慢跑健將、騎著自行車或者漫步的民眾,在高美館所屬的內惟埤文化園區中享受愜意的時光。這樣悠閒生活跟著城市綠帶範圍逐步擴大,市民們跟著城市慢活,城市也處處充滿生命力。
今年起,高美館不再只扮演高雄文化藝術的核心,觀念藝術家石晉華所提出的《X棵菩提樹》計畫賦予它全新的城市角色-「高雄綠色復育基地」,期望未來從高雄市出發,帶領全台走向國際綠都。
從高美館出發 缺席的石塊代表著新生命
高美館南島園區(立體停車場旁)擺放著編號+001, +002, +003…的標示牌,有些編號旁放置著一顆長型的玄武岩,有些卻沒有,許多散步和慢跑的民眾總是好奇的想著「這究竟代表著什麼意思呢?」原來,這是高雄在地觀念藝術家石晉華所提出的《X棵菩提樹》計畫。未來每種一棵樹木就遷出一顆玄武岩,每一個缺席的石塊代表在台灣某處復植一株綠色的生命,玄武岩塊都朝著美術館路方向排列,象徵著未來即將要從高美館向外移出,創造另一個新天地。
樹木與玄武岩 秘密關係的重新詮釋
德國觀念藝術家約瑟夫‧波依斯在1982年提出了《7000棵橡樹》計畫,當時在卡塞爾美術館前堆放了7000個玄武岩,每種下一棵樹就從此搬移一顆玄武岩放置在橡樹旁,至今卡塞爾市已種植超過兩萬棵的樹,「樹木」與「玄武岩」的連結也在全世界被建立,而藝術家石晉華則以台灣人在地角度重新詮釋此作品。
有感於籌辦2010年國際花卉博覽會期間,移除超過1200棵樹木興建展館,造成162棵樹木的死亡,因此參加2010年台北雙年展時,石晉華發表作品《台北的X棵樹》,用162顆玄武岩,紀念每一棵死亡的樹木。作品中的X負載了兩種意義:一是死亡或消滅;二是未知數,代表死亡樹木的數字持續增加。這樣的作品,回到石晉華所居住的高雄後,開始轉型成為一個更積極的綠色復育計劃。
把樹種回去,甚至種更多!
凡那比風災中,高美館共損失三百餘棵樹木,園區中的許多生物無家可歸,生態環境丕變。秉持著對生命的尊重與關懷,在高美館的支持及民間企業的公益贊助之下,高晉華的《X棵菩提樹》計畫以高美館為綠色復育基地,透過「樹石」的搭配作為一種對於環境的承諾,逐步將死亡的樹木還給大自然,由X001變成+001, +002, +003…,甚至更多,以彌補人們對生態環境的破壞。
一顆玄武岩,一株菩提樹就此產生不同的意義。民國99年12月27日由藝術家石晉華、高美館館長謝佩霓及公益贊助單位張崴勝經理,一同將第一組樹石在美術館種下,象徵計畫展開。這個計畫不止涵蓋綠色復育層面,針對不同的對象及目標,更延伸出了「承諾、和解、社區、藝術」四種意涵,它可代表著對於土地的承諾,對弱勢團體的和解,可是社區營造的一部分,更甚是一種在文化行動發展的美學意涵。
X棵菩提樹計畫 正式啟動
除了高美館的樹石之外,屏東林邊仁和村舊兵營公園以及高雄橋頭糖廠也陸續種下,開啟「社區」與「藝術」層面的先例,並將「樹石」的概念向外推廣。《X棵菩提樹》計畫從高雄出發,期望透過一組又一組的樹石譜出不同的故事,呼籲各界響應,讓綠色生命力在全台發光。
《X棵菩提樹》計畫網路資訊平台http://xbodhitrees.blogspo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