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選單
電子期刊

facebook粉絲團

2002-2014高雄畫刊
2005/07 2005.07 NO.3 高雄綠色心臟
2005.07 NO.3 高雄綠色心臟
小人物秀本事 城市綠手指 社團法人台灣濕地保護聯盟

受訪者/高雄分會會長蘇耀廷 文/妮非 攝影/郭宸豪

有一群人總像候鳥遷徙各地,只為這塊土地的自然與美麗能俯拾即是。
哪兒需要自然保育就往哪兒去的,是台灣濕地保護聯盟,從宜蘭、台南官田、台南四草,到高雄溪及高雄左營,都有他們逐一實現夢想的足跡。

*  重現回家的那條路
  被列為第二級珍貴稀有保育動物的水雉,最早於1865年,由英國博物學家Robert Swinhoe在高雄大水塘發現,但因都市快速發展造成濕地埤塘一一消失,有如凌波仙子般美麗的水雉身影也漸漸遠離。這個保育動物即將滅絕的隱憂,促使濕地保護聯盟開始串聯全國鳥會,展開艱辛卻動人的「水雉返鄉計畫」。現在,生態豐富的濕地重現了,令人振奮的是,在去年10月,也已經有數隻水雉找到回家的路。這塊珍貴的棲息地,目前已復育四百餘種動、植物,並且仍進行著更扣人心弦的公園革命。

*  一座有生命力的公園
  除了水雉復育之外,園區中最首要的目標,就是一個自然的水循環系統,在導入蓮池潭優氧化的水之後進行沉澱,再引入大復育池透過生態系統穩定水質,再將潔淨的水引流回蓮池潭。另外「公園革命」則是第二個要實現的理想,一般的公園多半為植栽、休憩椅、遊樂設施、步道等制式組合,濕盟卻希望創造一個有生命的公園,一年四季都有不同的景色。

*  自由開放創造完整生態
  而這份生命力更需要透過第三個重點目標來實現,「生態多樣化將會是這個公園的重點。」蘇耀廷會長不慌不忙地介紹園區內各項建設,開放的空間取代了一般公園鳥類區、蝴蝶區等實際的區分方式,野性的生態環境重現創造了自然食物鏈,這是生態保育區永續經營的關鍵。如改變傳統網室人工飼養方式,開闢蜜源區、種食草,在小小的園區中就出現了蝴蝶遷徙路線。甚至利用廢棄的石古石老石和廢木材搭建石牆、籬笆,成為白蟻、螞蟻棲息地,豐富物種和食物鏈。

*  不斷突破人與生態的界限
  除透過社會募款所得建設,走進洲仔濕地,眼前所見的人工設施皆是磚、石頭、木材等資源再利用所建構而成的。然而他們卻認為,在推動保育的路上最困難的,就是要不斷的突破,讓人類和物種緊密結合。不僅需要招募願意從事苦工勞作的志工,更需要獲得社區居民的普遍認同。蘇會長表示,這塊土地由於三鐵共構而大幅提昇價值,因此原先居民都希望能做更符合經濟效益的利用,濕盟首先從小朋友的教育開始,利用活動引導孩童認識濕地做友善溝通,年輕人和中年人則引導參與建設活動,並以最實際的成果爭取老一輩的居民認同。

*  教育傳承讓環保生根
  洲仔濕地預定於2006年正式開放,蘇會長指著緊鄰蓮池潭風景區管理所的空地工程說,這裡即將成為肩負教育、圖書旅遊資訊與遊客休憩的園區中心,唯有復育池將為了持續復育物種而管制開放,未來還將設置即時監控攝影,民眾將可以透過網路隨時觀察園區內的生態,如同在Discovery頻道欣賞鳥類產卵孵育的過程。他們認為在地生根的不應只是社團,有經驗者應該將保育觀念散佈各地,教育傳承給當地居民,這是所有志工最樂見的成果,也是小人物最大的夢想。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