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選單
電子期刊

facebook粉絲團

高雄觀點 文化新玩藝

文/春下晴川 攝影/蔡宜亭

當諾貝爾桂冠詩人遇上台灣文學大師,會擦出什麼火花?高雄世界詩歌節最令人期待的一場大師對談,在德瑞克.沃克特與葉石濤詩心妙語交流下,開啟文學寶庫大門,讓與會者如沐春風,獲益良多。

★  詩歌高雄 世紀對談
  高市文化局主辦、文學台灣基金會承辦的2005高雄世界詩歌節,於3月26日下午二時在高雄市文化中心至善廳,由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沃克特與台灣國寶級文學大師葉石濤對談「文學的真實與想像」,為爭睹諾貝爾桂冠詩人風采,座無虛席,氣氛熱烈。

★  海洋韻律 影響至深
  沃克特表示,海洋有時暴力,但大多時間是寧靜的,聖路西亞島人民被認為落後,但在他眼中,他們美麗且溫和。目前在美國日子過得悠閒的沃克特認為,他每天的工作與在海中游泳,都屬於同一種韻律,他是一個喜歡在早晨工作的人,通常下午以後就不再工作,他也認為晚上其實不應該工作,而應看電視什麼的,因此他很瞧不起那些在晚上寫作的作家。

大師對談,妙語如珠,現場笑聲不斷,氣氛熱烈。  此語一出,立即引起全場觀眾哄堂大笑,在場比沃克特大五歲,也都是十四歲開始寫作的葉老也理直氣壯的回答說「夜晚才是打仗的時候」。長年任教職的他,白天忙於生計,唯有夜晚才有空閒寫作。兩位老人家一來一往,「鬥嘴鼓」好一陣子,讓現場氣氛HIGH到最高點。
 
★  平等包容 多種族文學
  葉老問沃克特,外國學者說台灣文學是多種族、多元性的文學,因台灣五次被殖民,書寫的語言從日語到戰後的中國話,今天台灣各種族的人都堅持要用自己的母語來寫作,但可能以後每一族的人都看不懂另一族的作品,這與加勒比海的情況類似,台灣人究竟該用中文還是各族母語來創作?

★  讓語言自然發展
  沃克特表示,每一種語言一開始時都是一種混雜的語言,語言的形成也是一種自然的過程,會受各種因素影響;只要不是人為去改變或塑造語言都是好的,不應該有任何族群堅持某一種語言才是台灣的語言,因為那在無形中會壓抑其他語言。

  沃克特表示,在加勒比海很多人用混合語言,但他寫作並非以這種語言呈現,原因是他以英語思考,立場激進的人會批評他,認為他使用英語寫作就像在模仿英國人或美國人;但他強調,他是使用自己獨特口音的英語,與英美人熟悉的英語不一樣 。

★  謙虛面對 諾貝爾尊榮
  一位孟加拉詩人提問,諾貝爾獎評審委員長期關注歐洲語言文學作品,對於亞洲文學並無足夠的關注,原因可能出在文學作品的翻譯問題。他認為,諾貝爾文學獎大會應針對世界不同語言設立翻譯局。沃克特表示,其實每個國家的作家都有相同的心情,也許在某方面必須用合理的態度去面對,例如諾貝爾獎評審大會不可能把每個作家的作品都翻譯成瑞典文等,不過這是經常聽到的抱怨。他也謙虛的說,有些人並不值得拿到這個獎,他自己就是其中之一。

★  平易詩語 傳遞詩情
  詩是文學類別中最易懂,最能直達人心的文學表現,身為一位詩人,沃克特會摒棄自己私密的符碼或意象,而為讀者作些易憧的詩嗎?沃克特表示,美國詩現在的趨勢是愈來愈晦澀且造作,這令他覺得厭煩,他自己並不贊成創作難讀難懂的詩。


認識 諾貝爾詩人德瑞克‧沃克特
★  第一次到訪高雄
  這是德瑞克‧沃克特(Derek Walcott)第二次訪問台灣,第一次到訪高雄。他1930年出生於加勒比海英屬西印度群島的聖露西亞島,14歲發表第一首詩,18歲向母親借款自費出版第一本詩集,同時具有詩人、劇作家、畫家三重身分,最享盛名的是詩作,至今已出版19本詩集。最近出版的一本詩集是2004年的「浪子」(The Prodigal)。他曾獲麥克亞瑟基金會「天才獎」及1992年世界最高榮譽諾貝爾文學獎。

★  成長環境似台灣 致力追索本源
  沃克特成長環境與台灣相近,聖露西亞島也是海島國家,長期受外來殖民統治的國家,1979年獨立,沃克特從小在此出生長大,直至成名以後才移居美國。

  但他仍關懷存在於西印度群島歷史中的文化和種族困境,從自己的土地及本源去追索,雖以流暢的英語創作,但他常在詩中融入西印度群島的方言,希冀建立屬於自己種族的語言。

★  兼顧歐非血緣 開創詩的語言
  沃克特作為一位加勒比海作家,其實與台灣作家面臨的文學處境有許多雷同之處。聖‧露西亞曾為英國所殖民,沃克特的身上同時流著黑人和英國人的血液,英語是他寫作的語言。他既從英國文學傳統汲取養分,又無時不忘自己生長的殖民帝國歷史,如是發展出兼顧歐非血緣,又溶合複雜意象與平易語言的獨特詩風。

★  詩風多樣 思索主題廣泛
  沃克特以多樣的詩風,探觸廣泛的題材︰種族問題、殖民主義之不人道、自我的定位和追尋,以及文化、政治的疏離與認同等,都是他思索的主題。他承襲了非洲和歐洲雙重文學傳統,這雙重的文化衝擊在沃克特敏銳的內心造成的矛盾和掙扎,更是他詩作中不斷閃現的主題。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