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選單

歡迎光臨高雄市新聞局

熱門搜尋:
電子期刊

facebook粉絲團

2002-2014高雄畫刊
2010/05 創意下一代 機器人裡的未來
創意下一代  機器人裡的未來
古月今城─愛與堅持之所在 紅毛仔醫生馬雅各在打狗


 

19世紀末台灣西醫診所的內觀重現。(圖/林育恩攝)     由於萬巴德醫師在打狗期間,對熱帶地區寄生蟲與醫學的研究影響後世醫學甚鉅,因此被尊崇為「熱帶醫學之父」;到了1886年,當時負責的梅爾醫師將醫館擴建後,為了紀念萬巴德醫生的貢獻,將醫館命名為「慕德醫院」,慕德醫院附設有醫學課程,課程內容包括解剖學、生理學、基礎化學、一般外科等,筆試及格後需到香港或上海接受醫學委員會的考試,然後再回慕德醫院實習一年,修習更多學科,才算完成整個學程,過程相當嚴謹,也因此當時只有一位台灣本地學生畢業。而這家沿著馬雅各醫生足跡成立的慕德醫院,可說是台灣第一所醫學院,那位本地畢業生林晟,則是台灣第一位獲得英國文憑的醫生。這些過程都對台灣後來的醫療發展有著深遠的影響。

影響所及 跨越時空

馬雅各醫師全家福。(圖/高雄市政府文化局提供)     其實馬雅各醫生的貢獻不僅止於醫療與宗教信仰,在提升民眾知識水準與保存地方文化,他同時對台灣做出了相當的貢獻。當時一般居民識字者不多,基督教會為了推廣教義,因此發展出以羅馬拼音(當時稱「白話字」)翻譯新約聖經,在馬雅各醫生的推廣下,不論漢人或平埔族原住民,許多人都學會了用自己的母語發音來閱讀;由於「白話字」的逐漸普及,也使得1875年抵台接替馬雅各醫生工作的巴克禮,得以有條件發行台灣的第一份報紙──《台灣府城教會報》。

     1870年馬雅各醫生返回英國,因為脊椎疾病而休息,直至1884年又與妻子重返台灣,可惜這次只在府城待了一年左右,就因妻子染病回國。他在台灣前後共停留7年9個月,這段期間不但訓練了不少本地醫生、傳教士,建立不少平埔族和漢族的教會,也設立了數間醫院。

     值得一提的是,馬雅各的兩個兒子在他的影響下,長子馬約翰(Jhon Praston Maxwell,1871~1961)在中國大陸行醫,次子馬雅各二世(James Laidlaw Maxwell Jr.,1873~195l)則跟隨父親的腳步來到台灣,擔任台南新樓醫院院長,且終生在台灣服務。



1 2 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