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選單

歡迎光臨高雄市新聞局

熱門搜尋:
電子期刊

facebook粉絲團

KH Style高雄款
2017/01/09 No.01 神明們的新年
神明們的新年
Upload/epublication/images/KHStyle/2017/01/web01.jpg Upload/epublication/images/KHStyle/2017/01/web02.jpg Upload/epublication/images/KHStyle/2017/01/web03.jpg Upload/epublication/images/KHStyle/2017/01/web04.jpg Upload/epublication/images/KHStyle/2017/01/web05.gif Upload/epublication/images/KHStyle/2017/01/web06.jpg Upload/epublication/images/KHStyle/2017/01/web07.jpg Upload/epublication/images/KHStyle/2017/01/web08.jpg Upload/epublication/images/KHStyle/2017/01/web09.jpg Upload/epublication/images/KHStyle/2017/01/web10.jpg


編者絮語_大Banner
 

 

古厝恬靜落來的時──田寮南勢湖呂家古厝

 

  作者介紹   文、攝影/方子齊
  曾獲台積電青年學生文學獎、馭墨三城文學獎等,於《我們的南方》撰寫專欄。
 

 

 

呂家古厝外觀。(方子齊·攝影)  田寮在哪裡?機車向北,穿過橋頭路過燕巢,雜貨店裡買下一包台式馬卡龍,再向山騎行。道路愈來愈窄,途中坍方依舊繼續向前,那是呂家人心底家的方向。

  冬日陽光照在呂家古厝前院,如此明白而靜謐,只聽得見樹林裡土雞的啼叫。三合院左右兩邊的「伸手」都沒有住人,我走進前廳,只見安置的神轎和木門上手寫的門聯──百子/千孫。左側「護龍」裡傳來笑聲,一戶住家裡剛用完午餐,看見我肩掛相機、手持筆記,呂冠毅先生熱情上前招呼。

  如同其他出外打拚的呂家人,呂冠毅現居小港,假日返家拜訪父母。「這些雞都是自己孵蛋,孵出小雞,一代一代,我們都沒在管!」呂先生向我介紹古厝的格局,1830至1860年代建造的古厝,先是構築前後兩院三合院,分家以後增建左右各兩落「護龍」。自己家,每句敘述都有情,呂先生指著老式的門窗,「你仔細看,每一扇門窗都與對面對齊。」

左:木門上的「山珍海味」饒富趣味。右上:河東堂匾額。右下:宋江陣盾牌。(方子齊·攝影)

  整座古厝格局方正,後代在古厝周邊增建房舍。目前,前後兩院周圍仍是傳統的土埆厝(thô͘-kak-chhù),樸素而堅毅。兩百年前,呂家祖先移居此處開墾,向原住民買下其結社處南方一片凹陷的土地,「南勢湖」因此得名。呂家代代種植旱稻、龍眼、鳳梨,戰後也種過香蕉、棗子。穿過前廳,後院的「河東堂」神明桌上的燈亮著。我碰見一位父親帶著孩子來拜拜,熟稔的打開祠堂前的鐵門,拈香、祈念。

  河東堂裡除了呂家祖先牌位,正廳祭祀觀音佛祖與太子爺。呂先生說,春節並非呂家人的團聚時節,神明「熱鬧」時候才是。呂家一度團練自己的宋江陣,懸想古厝前院曾有一群男人練武吆喝,鑼鼓喧天,他們有著相同的姓字。牆邊安放著宋江陣盾牌,陽光下草木持續生長,沒有名字,但或許有著相同的姓字。公路傍著惡地形開闢,新的時代,新的社會,還有新的災難。

  1977年賽洛瑪颱風重創家園,加上經濟結構變遷,1980年代呂家年少漸次移居燕巢、岡山,或是高雄、臺南。如今古厝如此恬靜,我冒昧打擾後院旁一戶住家的婦人,她移開了地上的電鍋,指著被堵住的「貓洞(niau-khang)」,靦腆說起以往總讓野貓穿洞追捕鼠輩。灶腳已改建成現代模樣,只有眠床還在,「外面整修以後比較沒有古早的模樣,就比較少人參觀了。」

  採訪結束我下山返家,反覆默念「古厝」二字,心想這裡畢竟是厝,是家啊。呂家文人後裔呂自揚近年致力編纂族譜,從家屋到家族,呂自揚與族人親力考察,想寫下家的歷史;每當有人探尋呂家古厝,呂自揚總是熱心提供文獻資料。百子千孫,早已熟習在各自灶腳料理山珍海味,各自生活。

前院外觀。(方子齊·攝影)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