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選單
電子期刊

facebook粉絲團

KH Style高雄款
2016/07/07 No.07 小鎮long stay
小鎮long stay
Upload/epublication/images/KHStyle/2016/07/web01.jpg Upload/epublication/images/KHStyle/2016/07/web02.jpg Upload/epublication/images/KHStyle/2016/07/web03.jpg Upload/epublication/images/KHStyle/2016/07/web04.jpg Upload/epublication/images/KHStyle/2016/07/web05.gif Upload/epublication/images/KHStyle/2016/07/web06.jpg Upload/epublication/images/KHStyle/2016/07/web07.jpg Upload/epublication/images/KHStyle/2016/07/web08.jpg

市長的話_大Banner
 

 

  港 都 絮 語  
  作者介紹(小路·攝影)  
   

◎蔡素芬

一九九三年以《鹽田兒女》獲聯合報長篇小說獎,並改拍為公共電視開台戲劇,其他主要著作有長篇小說《姐妹書》、《燭光盛宴》, 短篇小說集《六分之一劇》、《台北車站》、《海邊》及譯作數本。由於長期擔任媒體文學編輯人,亦編選了《九十四年度小說選》、《台灣文學三十年菁英選:小說三十家》等書。二○一四年最新推出的鹽田兒女系列第三部《星星都在說話》締造了長篇小說的新里程。

 

 西子灣畔

 

 

  最剛開始去西子灣是戲水,整條沙灘,一部分為軍事管制區,一部分開放給民眾,我們便在夏日戴著寬緣帽,穿短褲去追逐海浪。沙灘綿延,沙很燙,腳盤上都是沙,越多沙玩得越高興,做為孩子,在海浪與沙灘間奔忙就不亦樂乎了。

  到中學,戲水的玩伴早已四散,戲水之心已淡,但逐浪玩水的記憶卻美好的存在著,因此念念不忘西子灣,每隔一陣子就去看海,有陣子還不嫌車程迢遠的每週去一次,從哈瑪星過去,在近隧道處先看停泊在鼓山漁港的漁船。漁港邊有許多攤販,饞了就買零食吃,拿著零食去海岸邊看海,坐在岩樁上看軍艦。岸下的岩塊上有人垂釣,有時也盯著垂釣的人,看他們有沒有收獲,看魚上鈎被拉上來的掙扎模樣。海風大的時候,頭給海風吹痛,不能久留,但看到海也就完成了來西子灣畔的目的。

  到大學,來看海時,會先在中山大學美麗的校舍區遊走,好幾次看到一群攝影家拍模特兒,以校舍為背景,我坐在造景窗台上看他們如何要求模特兒的姿勢,又如何取角度。某次,同去的友人也幫我拍了一張坐在窗台上的照片,日後無意中看到這張照片,大三生,穿著改良式的橘紅中式棉襖,與磚紅校舍背景還算搭調,難怪是讀中文系的,一副古典打扮,那是冬天,應是寒假的灣畔之遊,也是大學時代最後一次去西子灣。

  以後隔了非常久,像斷代一樣,再去時,感覺已經過了一個或兩個世代,那也許是生活中最繁忙的時期,想遊灣之心減弱。開車去看海,道路兩旁樹木繁密,假日車子眾多,很難找到車位下來走路,那麼就坐在車內看海,開了一段,卡到車位,便下來散步,海風把頭髮都吹亂。即使找個人少的日子來,坐在大學那側的堤防看海,也感到海風從空曠的海上襲來,需要一頂帽子抵擋海風,才能久坐看海。

  日子再往後一點,看海的據點多了。有時住在85大樓,或在那裡用餐,是為了居高臨下看海、數船隻。對於一個臨海城巿的住民,海與船隻是日常生活裡重要的憑藉。因為城巿生活裡許多事物和海洋相關:歷年來所見的高速公路上的貨櫃車、運木車,從海港上岸轉發到島嶼各地;碼頭上、海岸邊船務公司、貨櫃場、拆船廠、造船廠、煉油廠、加工區的工作者,都是居民養活家人的日常勞動縮影;愛河沿岸開發的娛樂藝文事業,甚而新興科技產業,都具有濃厚的海洋文化氣息。那些船隻好像串連了過去和現在,航出一個海洋城巿發展的軌跡,過去的載貨輪船和現在的貨櫃船,外觀與靠岸的卸貨方式不同,即是一個經濟與科技進程的對比。而那停泊的軍艦也有萬般故事,1949年前後載來了敗仗軍人,此後又載走了年輕軍人到大小金門做為防禦戰力。今時停泊在港外的軍艦,有時看來停泊不動,似乎在伺機做著什麼運送或執勤服務。軍商漁港的特性不變,在數船隻的同時,也看到水痕間流動的城巿歷史。

  但大多時候看海數船,是為了尋找記憶的軌跡,在過去的某一段時間,和誰在海灘,在岸邊,在渡船上,度過了我們的成長歲月。

  因此我從不把西子灣畔的漁船、浪花、樹影、隧道,看成觀光景點,而是一個城巿的情感所在,一個具有海洋性格的城巿居民尋找情感記憶的據點之一。

 

 

1 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