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選單

歡迎光臨高雄市新聞局

熱門搜尋:
電子期刊

facebook粉絲團

香蕉棚下的黃金歲月 徐添河與台蕉銷日盛況憶往

文◎愚庵        圖◎高雄港史館‧黃旭初

徐添河與台蕉銷日盛況憶往香蕉又名金蕉,因為當它成熟時的外表是金黃色的,這種普通不過的日常水果,卻曾經在戰後為台灣賺進三分之一的外匯,而以種香蕉聞名的旗山被稱為香蕉王國,在60年代,酒家茶室充斥鎮上,而鎮農會一年的盈餘高達一億五千萬元,可見旗山人的富有,而這樣的富有卻只是曇花一現,現在只留下高雄三號碼頭的觀海台供人懷念,這個碼頭就是當時存放香蕉的香蕉棚原址。

日本獨愛 外匯貢獻大
現年70歲,5年前從港務局退休的徐添河對這一段歷史津津樂道地說:「1953年,日本恢復對台輸入香蕉,其實在戰前,日本人對台蕉就情有獨鍾,因為,台蕉的成長和日本人的開發有密切的關係,這種從福建引進的香蕉在台灣已有200年的歷史,但是,日本據台後加以改良,成為比較優良的水果,在1907年改良成功後就曾輸日490公噸,到了終戰前的1936年已經高達1,170公噸,日本人對水果的喜愛以香蕉為第一,有一句流傳在日本社會的話可以形容:『香蕉是最誠實的水果,從外表就可以一眼看出好壞,不像蘋果,外表很好,裡面已經爛了。』早期輸日香蕉以竹籠裝,每籠48公斤,運到三號碼頭後日晒雨淋,品質大受影響,所以,才加蓋了棚子來保護香蕉。」

1963年啟用香蕉棚
徐添河回憶說:「當時輸日香蕉以籠裝,每籠48公斤,所以一天下來都需要兩班的搬運苦力,24小時工作才能把棚下的香蕉運走,記得來港的船隻有日輪也有招商局的船,先卸下從日本買進的馬口鐵或其它物品,再原船進滿香蕉離港,因為竹籠很沉重,所以先用釣勾吊到船上,再用人力去排整,當時三號碼頭的棚架是1963年啟用的。」

60年代到70年代是台灣香蕉輸日的黃金歲月,徐添河說:「當時台灣剛從戰後復原,經濟很差,公務員每月的薪水只有500元,而種香蕉的農民每年可以收入20萬元,可見一斑,像盧廷等香蕉大王也就順勢而出了,而台灣只靠著香蕉和鹽的輸出就能賺取三分之一的外匯,對台灣經濟貢獻很大。在全盛時期,每年的輸日香蕉高達40萬公噸,一個三號碼頭不夠作業,還要用到其他的碼頭,隨著船舶科技的發展,貨品的裝卸方法也從人力進步到機械,於是竹籠的方法已經被紙盒取代,剛開始是18公斤的紙盒,後來才改成12公斤裝,經濟部為了提升輸日香蕉的品質,又在擴建路和大華路的中島31號碼頭加建了冷藏所以確保香蕉品質,但是台蕉輸日已經到了尾聲,這個冷藏所目前也已拆除。」

剝蕉案發 十年榮景瞬間瓦解
造成台蕉輸日不振的原因很多,卻有些蕉農說,若不是因為政府錯誤政策,台蕉不會敗得那樣快;但是不管如何說、都已經是一個歷史懸案。1970年,旗山青果合作社的理事長吳振瑞用黃金打造的金碗準備送給日方的貿易商,結果造成轟動一時的所謂「剝蕉案」,當時台灣社會的黃金是不准自由買賣的,因此,吳振瑞吃上官司被判了8年徒刑,褫奪公權5年,吳振瑞晚年移居日本終老一生。

但是,外傳掌握對台香蕉貿易的商社對台灣此舉非常不滿,因為饋贈之禮在日本是半合法的舉動,台灣一直以香蕉貿易賺取外匯,而這樣的貿易關係當然不是無本取得,送禮也是人之常情,一旦關係破壞,日商社就改變購買的對象,轉而從菲律賓及中南美下手,台灣香蕉一夕之間爆跌,從70年代開始走下坡,十年榮景走到末途,曾經全盛時種蕉面積八萬公頃,到最後只剩七千公頃,根據1990年的統計,全年輸日香蕉只有48,180公噸而已,和全盛期無法可比,再加上土地過度利用,黃熱病肆虐,台灣香蕉的口感已經大不如前了。

景物依舊 風情不同景物依舊 風情不同
寫過「碼頭裝卸滄桑史」的徐添河說:「因為長期在高雄港區工作,所以只要站在碼頭看看進出港的船隻就可以知道台灣的經濟情況了,因為一艘一艘進港出港的船最不會騙人,國家賣出何物,買入何物,一清二楚,如今站在觀海台,想起過去此地棚下的一籠籠香蕉已不復見,代之而起的是閒聊喝咖啡的人群,台灣已經走入另一個新世代了」。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