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選單

歡迎光臨高雄市新聞局

熱門搜尋:
電子期刊

facebook粉絲團

KH Style高雄款
2018/03/07 No.03 春遊高雄完全指南
春遊高雄完全指南
Upload/epublication/images/KHStyle/2018/03/web01.jpg Upload/epublication/images/KHStyle/2018/03/web02.jpg Upload/epublication/images/KHStyle/2018/03/web03.jpg Upload/epublication/images/KHStyle/2018/03/web04.jpg Upload/epublication/images/KHStyle/2018/03/web05.gif Upload/epublication/images/KHStyle/2018/03/web06.jpg Upload/epublication/images/KHStyle/2018/03/web07.jpg Upload/epublication/images/KHStyle/2018/03/web08.jpg Upload/epublication/images/KHStyle/2018/03/web09.jpg Upload/epublication/images/KHStyle/2018/03/web10.jpg


編者絮語_大Banner
 

少年駁二,巨人視野

 

◎文/方子齊
◎攝影/黃嘉宏

 

 

  駁二藝術特區如今已是少年。十餘年來逐漸納入大義、大勇、蓬萊三區倉庫,隨著輕軌開通,「宅壁畫」與「駁遊路」成為藝術特區的華麗風景。再穿越舊鐵道的綠地,公園陸橋經過整建,得以向海俯瞰風景。赤誠仍在,少年不斷擴張視野,看得更遠,就更看得見濱線的輪廓。

駁二‧輕軌(攝影/黃嘉宏)

日常/非常:輕軌與宅壁畫

輕軌與宅壁畫(攝影/黃嘉宏)  不妨先從離海遠一點的地方出發。越過輕軌C11真愛碼頭站,列車大方迎接愛河的粼粼波光,緊接著前往C12駁二大義站的旅途先是一道轉身,背向85大樓緩緩接近地面。我訝異於假日市集人群表現出來的習以為常,攤販店主取下衣物收摺,他勢必聽見了列車的聲響,但並不觀賞。好像穿越的列車不過是潮汐,不過是日常的背景樂音。

  持續望向列車窗外,緊鄰藝術特區的老舊建築全上了壁畫。2016年的「宅壁畫——駁二鄰居牆面創作計畫」成果豐碩,3位塗鴉藝術家Reach、Candy Bird與紀人豪獻上真摯創作敦親睦鄰。駁二營運中心主任王慧琳透露,壁畫必須搶在輕軌施工前完成,「因為壁畫需要借助吊車,最貼近壁面的路線就是現在的軌道。」始知所有目光盡是巧思,藝術的介入,改變了駁二的日常風景。

「駁遊路」(攝影/黃嘉宏)

規則/幽默:駁遊路

  傍著輕軌路線的「駁遊路」看似平凡規矩,地面標線和交通標誌卻都暗藏玄機。斑馬線不像斑馬,白線濺起漣漪,一頭鯊魚游過……這是加拿大藝術家Roadsworth的作品,他主張以發自街頭的自由對話(dialogue)對抗城市商業的無聊獨白(monologue);藝名Roadsworth或許該加上井字號,創造道路的價值正是他的信念。

  抬頭端詳交通號誌,迴轉標誌與禁入標誌都畫上噴火龍,駁遊路上15面號誌都留有法國藝術家Clet的簽名。同樣出身街頭,Clet曾因游擊創作而在日本被捕,至今依舊無法入境。他說一成不變的交通號誌反而造成駕駛忽視,一不小心就釀成事故,在不影響標誌判讀的前提下,幽默比嚴肅更安全。

「駁遊路」(攝影/黃嘉宏)

《巨人的積木》(攝影/黃嘉宏)仰望/俯瞰:《巨人的積木》與公園陸橋

  從「駁遊路」步道走到與大勇路的交點,駁二新地標《巨人的積木》映入眼簾。模型藝術家吳寬瀛從微觀轉向巨觀,巨人亦是赤子,用貨櫃堆起環繞而錯視的形狀。廢棄貨櫃經過鈑金、打磨、除鏽,經由與結構技師的合作,最後僅以三點支撐。旅客在此拍照打卡,手機靠近地面,仰望身後高大的海港歷史。

  佇立於公園陸橋的天空雲台,則是另一種俯瞰歷史的視角。公園陸橋原為連接鹽埕區與哈瑪星的交通幹道,隨著鐵道停駛功成身退,而「哈瑪星」地名的來源「濱線(はません,Hamasen)」,指的正是公園陸橋下的西臨港線鐵道之一。如今「紅橋」保留鋼構橋體,雲台下由在地團隊進駐經營餐廳,雲台上則能俯視濱線的輪廓。

  鐵軌、海港、倉庫,一目瞭然。故事沒被遺忘,而是成為眺望的肩膀。少年駁二在回首中站成一個巨人,看得更遠,也要看得更溫柔。

鐵道文化園區。(攝影/黃嘉宏)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