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選單

歡迎光臨高雄市新聞局

熱門搜尋:
電子期刊

facebook粉絲團

天車的視野 飽覽山河海景 貨櫃客輪皆渺小

文◎徐明君    圖◎陳以哲

飽覽山河海景 貨櫃客輪皆渺小剛下過大雨的六月天,湛藍的天空被層層灰黑厚雲壓得喘不過氣,空氣蒙上一層灰,遠處外海待進港的船隻模糊難辨,右邊原本蒼翠的壽山此時卻有點病奄奄的,左邊向來清澈映人的海水綠波,此時也只見一片灰暗水流,連市區裡港都的驕傲-85層大樓及夢時代的摩天輪也失去了魅力...這不是平常以艷陽天聞名的港都。

清淤砂、機械化 貨櫃裝卸瞬間完成
登上42號碼頭13層樓高的天車(橋式貨櫃起重機)遠眺高雄港,卻可以一覽無遺高雄的港、山、河、城景:右邊是一號港口,也就是西子灣、旗津的輪船進出口,十幾公尺的海深,僅能容淺水船進出。一旁不算高的壽山,是市區天然的屏障,也是高雄人爬山、健行與觀海景、賞夕陽的最佳休閒去處。隨著四季變換的山景,或深綠、或嫣紅。

工作空檔,總要抬頭多看幾眼,以消除因持續專注於貨櫃裝卸的疲勞。左邊遠方防坡堤處是二號港口,也是深水輪船進出要道。民國56年,當時的港務局長李連墀指示清除大林蒲與旗津間的淤沙,再沈入涵箱維持水道暢通,使吃水達十幾公尺深的大型貨輪也能由此進出,高雄港的裝卸生態自此丕變,成為遠東最優質的內陸深水港,短短幾年間,成為全球數一數二的港口。但旗津,也從此脫離台灣本島,成為獨立區塊。那些以往只能在地圖上想像的空間位置,在此得以對照及印證。

主任林萬得令人讚嘆的貨櫃裝卸
在碼頭工作近40年,其中30年歲月都在天車上渡過的連海船舶裝卸承攬公司資深天車手莊勳裕先生,談起40年來高雄港的變化如數家珍:今天的前鎮加工出口區(中島)原來是一片沙洲地,民國50年代因為高雄港擴建第二港口,將清除的淤沙填成今天的中島商港區。對於港口的擴建及加工區的設立,莊勳裕大讚李連墀的遠見。57年加入長榮海運行列時,只有幾艘小船跑跑近海的港口。當時所有碼頭裝卸工作都是人工作業,一艘32噸重貨輪上的貨物,可能得花上數十人,用上好幾個工作天才能完成,如果趕工,則要日夜輪班的進行,否則延時的罰款可令人吃不消。待機械化及貨櫃化後,64噸的貨物只消1分半鐘即可完成。整個裝卸過程,1個天車手、2個指揮手(一在陸地、一在船上),加上2個裝「ㄌㄨㄟˊ啊」的工人,就可以進行所有裝卸的工作。至於貨櫃的整理及運輸作業,有賴所謂門式起重機的幫忙,而現場數量不停穿梭在貨櫃之間如八爪魚般靈活的「跨載機」也是整理及裝卸的靈魂機械,只見一部連結車過來,跨載機立刻將貨櫃放上車,所有動作只在眨眼間即裝車完成,還來不及看清楚裝、卸的過程,車子早已開走,換下一輛了...如劉姥姥進大觀園的我們,著實領教了機械化的效率,對於人類的智慧,除了讚嘆,還是讚嘆!

賽洛馬重創高雄港 貨櫃作業停擺
談起擔任天車手印象最深刻的事,莊勳裕記憶深刻的道出日期和時間:民國66年7 月25日早上9點半左右的賽洛馬颱風,以每秒鐘57公尺的速度由高雄第二港口登陸台灣,除了帶來全台極大的災難外,也將當時高雄港僅有的9部天車(橋式起重機)全部吹斷。事隔6日(7月31日)的薇拉颱風由北部登陸,基隆港的6部天車無一倖免,台灣貨櫃裝卸業務因此全部停擺9個月。每部平均造價新台幣一億二、三千萬的起重機,在強烈颱風的造訪下,單單高雄港就狠狠的損失了近10億元。

從遊高雄港的客輪看每個貨櫃碼頭上一列列的天車,壯觀宏偉的場面彷彿閱兵式的令人震撼無比;而從42號碼頭的天車上看著港區內來往的大小貨、客輪或軍艦,卻是渺小無比。自1912年開港完成的高雄港,走過日據、國民政府、戒嚴、解嚴及換黨執政年代;貨物從米糧、糖、鹽等民生物資,到五金、電器、半導體等科技產品;作業從一袋一袋、一畚箕一畚箕的人力接龍,到機械化的半自動裝卸作業,隨著歲月的變遷,港區的設備愈來愈進步。但在全球化及區域聯盟的競爭下,高雄港區的貨物運輸量卻日趨下滑。昔日高雄港呼風喚雨之際,上海不過3、4部的橋式貨櫃起重機。曾幾何時,在高雄港默默退居世界五名之外的同時,上海、廈門、甚至韓國斧山的吞吐量都已遠遠超過我們曾經有過的驕傲。任職連海船舶裝卸承攬公司主任的林萬得先生憂心的不是世界排名問題,而是如果貨船不來,員工們生活何以為繼?「民生」其實才是最該列為首要考量的指標。

本文感謝連海船舶裝卸承攬公司協助完成及高雄市起重機具協會總幹事許淑芬的引介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