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選單

歡迎光臨高雄市新聞局

熱門搜尋:
電子期刊

facebook粉絲團

高雄港的活字典 港史館的終身義工李嘉璋

文◎張筧         圖◎陳以哲‧黃旭初‧李嘉璋                        

港史館的終身義工李嘉璋數十年如一日,每天都會到高雄港報到的李嘉璋,早就把高雄港視為生命中不可切割的一部分,在這片港域中,他從青澀的少年歲月,歷經高雄港的蛻變直到退休,仍割捨不下對高雄港無可名狀的依戀,在高雄港務局長期擔任總務工作的他,每天到七賢路的港史館,高度發揮了總務性格,除了隨時搜尋要修、要補的角落,同時也是港史館的招牌解說員,他以近50年的親身經歷為遊客導覽,總有一些有趣的小故事,在不經意中從他的記憶中流露出來,讓人記起昔日高雄港的歲月。

高雄港最大災難眾利輪爆炸 劫後餘生
民國21年次原籍台南的李嘉璋,在18歲那年來到高雄工作,開始在港務局棧埠管理處的前身─台灣省通運公司擔任文書、人事等工作,當時上班、住宿都在港埠邊上的十號碼頭,沒想到半年後就目睹了高雄港有史以來最嚴重的事故─眾利輪爆炸事故,讓李嘉璋首次感受到高雄港是一個充滿危險的工作場域,也讓他差一點因而離開港務局。

民國38年間國軍剛剛撤退來台,那年8月9日下午搭載著各式軍品、油品、機件、人員的眾利輪從黃埔過來,進到高雄港,移泊至十號碼頭,直到12日才開始卸貨,由於天雨卸卸停停,作業緩慢,直到23日上午船艙開始冒煙,並傳出連續爆破的聲音,眾利輪在緊急疏散中爆炸,爆炸威力強大,彈片船體齊飛,在水中激起數十公尺的水柱,不但損毀十幾座港區碼頭、數十艘船舶,造成七、八百人的傷亡,炸毀船體的碎片還飛到苓雅寮,炸壞鐵軌,當時在十號碼頭的李嘉璋就是劫後餘生的傷者之一。

青春歲月盡付高雄港史
事實上眾利輪事件過後,李嘉璋仍在碼頭作業現場歷經過多次的危險性作業,但李嘉璋還是對高雄港充滿感激之情,他說從半工半讀、結婚、生子、退休,都在高雄港成長,因此即便是退休,仍然決定擔任港史館的終身義工,把這份感恩之情回饋出來。

李嘉璋長期擔任總務的工作,對於資源、材料的運用十分嫻熟。在港史館開館之初,有鑑於館內大部分都是平面化的展示品,興起動手做模型的念頭。剛剛從工作崗位退下來的李嘉璋,開始構思早期高雄港的風貌,前後花了七、八年的時間做了9件作品,包括2條竹筏、2艘舢板、潛水伕、導航燈、信號台、人字輩吊桿訓練模型等。

自製模型豐富港史展示自製模型豐富港史展示
李嘉璋在模型製作的過程,充份發揮了廢物利用的精神,他利用建築拆除下來的窗框、門框等木頭殘餘製作船身,雕刻人物;在潛水伕那件作品中,衣服是黃色桌巾做的,鞋子是孫子穿過的皮鞋、小的木料是撿拾行道樹的枝幹雕刻而成。

李嘉璋依著腦海的記憶和蒐集來的照片資料反覆揣摩,僅僅用美工刀、砂紙、鋸刀、樹脂膠等就完成了這些作品,成為港史館展示的一部分。

民國87年退休後,李嘉璋仍每天到港史館服務,看到三三兩兩參觀的遊客,便會主動上前導覽,就像一個話匣子,可以隨機講出許多高雄港的今昔,特別是對舊港區這一帶充滿了濃厚的感情。

高雄港話匣子
在李嘉璋的記憶中,早期高雄港主要的出口物資是砂糖、米、鹽、香蕉;進口的則是大豆、小麥、肥料和原木;但更令他印象深刻的是美軍第七艦隊協防台灣,以及高雄港拆船業應運而生的各行各業。

李嘉璋表示,美軍船艦一進來,帶來很大的商機,除了船上物資的補給、船體油漆之外,就連船上垃圾的清卸都有專人領牌外包,在台灣物資缺乏的年代,過期罐頭、用品,都還可以賣出好價錢;他就曾經利用美軍的棉布軍服製作了一件冬天足以在港邊禦寒的衣服,那料子在市場上還不容易取得呢!

話說那時有許多的行業依著高雄港而生,特別是拆船業持續了十幾年的時間,許許多多新奇的東西,從解體的船上拆下來,就是一門生意,當年鹽埕區的風光、七賢路酒吧榮景和五金街的人車雜沓,都和他所工作的高雄港緊密相連。

走在港史館2樓的展示區中,一排掛著歷來11任高雄港港務局長的照片,他從第2任局長開始到第10任局長游芳來任內退休,做足了48年的歲月。

港史館的終身義工
高雄港港史館又稱紅樓,為巴洛克風格二層建物,興建於日治時期大正三年(1914),為打狗港(高雄港)第二期築港工程的一部份,現已由高雄市政府列為歷史建築物。

高雄港港史館,是一棟美麗的磚紅色建築,其原為日治時期之「高雄港務局」辦公處所,台灣光復後仍沿用其名,這裡曾經是港務局的局本部,隨著港區發展和員額的擴編,早已不敷使用,到民國91年才改為港史館。早在港史館籌備期間,李嘉璋就投入籌備的工作,即使到現在他還是每天巡視每一個角落,把它當作自己的家那樣百般的維護卻樂此不疲。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