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選單

歡迎光臨高雄市新聞局

熱門搜尋:
電子期刊

facebook粉絲團

2002-2014高雄畫刊
2002/11 2002高雄桃花源 高雄桃花源
話說左營 左營豐富自然景觀

 

話說左營   重遊舊城歷歷風光

文/王御風
高雄市發展最早的地區
  回顧左營的歷史發展,其實與三件大事息息相關:一是鳳山縣治的設立與遷移、二是左營軍港的興建、三是戰後工業發展及交通重心的轉移,以下也將對此分項敘述,重新回到歷史的洪流中,觀看左營的起起落落。

 鳳山縣治的遷移
  左營因位於打鼓港與台南府城通道上的要衝,深具戰略優勢,加上左營有龜山、蛇山的屏障,容易防守,因此明鄭在此設左營鎮以與右街(今右昌)相呼應。施琅打敗明鄭海軍,清朝接收台灣後,同樣看重左營的戰略地位,將鳳山縣治設在左營興隆莊,並陸續設置文廟、縣署等,使其漸具規模。

  1721年(康熙60年),台灣爆發朱一貴之亂,攻陷鳳山縣署,亂平後,署理知縣劉光泗開始興建全台首座土城,亦是左營首次建城。隨著縣城的建立,當地漸漸繁榮。

  1787年(乾隆52年)林爽文反清,匪徒攻陷鳳山縣城。翌年,亂平。負責重新評估台灣防禦工事的福康安,遂將鳳山縣治,由左營興隆莊,遷移到當時已相當繁榮的埤頭街(今鳳山市)。左營地區失去行政機能後,不復當初繁華,而淪為舊城。

  1805年(嘉慶10年),海盜蔡牽等匪徒攻陷埤頭街縣城。翌年,官員與民間輿論都覺得還是舊城好,1807年(嘉慶12年)鳳山縣治曾想搬回左營興隆莊,但因舊城早已大多殘破,重建新城,財力不堪負荷。直至1824年(道光4年)楊良斌之亂再起,居民大為恐慌,乃於翌年遷建縣城於左營,而建城經費大半由鳳山縣士紳捐款、監工,1826年(道光6年),一座嶄新的石城落成。在當時的台灣,僅有彰化縣城的磚石城,可與相比,謂可傲視全台,甚至刺激了淡水地方居民改建淡水城。左營石城建妥後,原先熱切希望能遷移回左營的鳳山縣官民,卻因埤頭街居府城、屏東間交通孔道,較為繁榮,戶口繁盛達八千戶之多,而左營則只有五百戶,水井又少,且附近山上盜匪出沒,構成重大威脅等原因拒絕搬遷,只空留一座氣派的石城。1847年(道光27年)清廷准將縣治遷回埤頭街(今鳳山市)。但延至1853年(咸豐3年)林恭變亂平定後,文武衙署才正式遷移埤頭衙。

 左營軍港的建立
  在清代的鳳山縣治爭議後,影響左營地區最大者,莫過於軍港的建立。左營港原名萬丹港,是靠近打狗港的一處小漁港,日治晚期,1937年(昭和12年),日軍為了「南進」需要,決定將萬丹港擴建為台灣最大的軍港,作為南進海軍基地。日軍在二次大戰戰敗投降,國民政府則順勢接收左營軍港,成為海軍重鎮,同時日軍興建的海軍第六燃油廠,也搖身一變,成為中油煉油總廠。同時隨著軍港的興建,與軍港相關的建設影響了左營的地貌,左營大路在日治後期開闢,成為左營地區最重要的通道,一棟棟與海軍相關的宿舍、海軍子弟學校(今永清國小)、海軍子弟中學(今海青工商)、海軍官校;星初代校(中華工程)、油廠國小、國光國中等的復校建起,徹底改變了左營地區的人文與風貌。

 戰後的工業發展
  在高市北區,除了左營的中油煉油總廠外,楠梓的中油廠及加工區,也都吸引大批人口進駐,而當時左楠地區居民要到高雄市區並不方便,具備生活上的各項機能
的左營,就成了高市北區、鄰近高雄縣鄉鎮的生活重心,居民購物、上館子的重鎮,且當時左營又位於高雄前往台南必經孔道,居優越地理位置,自然帶動了左營的經濟發展。
民國64年,貫穿高雄市南北的中華路開通,縮短了高市北區到高雄市中心的時間,許多原本到左營購物、消費的鄰近居民,因而轉往更多樣化的高雄市區,隨後10多年內,陸續又有博愛路等開通,更弱化左營的衛星城市機能。其後如翠華路等外環道路通車,車輛根本不需經過左營市區,終使左營的商業繁華遭到最大的考驗。

 左營發展的明日轉機
  「成也交通、敗也交通」,左營今日的瓶頸,主要是來自於交通建設的變化,讓左營喪失了原本擁有的高市北區首府地位,但展望未來,捷運、高鐵等新的大高雄交通網路,配合左營古樸的人文史蹟,應可促成左營重振雄風。

參考書目:
〈1〉《高雄文獻》20、21合刊,p21,劉淑芬〈清代的鳳山縣城-一個縣城遷徙的個案研究〉一文。
〈2〉張守真,〈清代鳳山縣舊城歷史回顧〉,《南台灣鄉土文化學術研究會論文集》,p499-515,中正大學歷史系,民.89.9.5.。
〈3〉同上見p25,杜劍峰〈左營高文堂書局-柯輝照先生訪談記〉一文。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