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選單

歡迎光臨高雄市新聞局

熱門搜尋:
電子期刊

facebook粉絲團

2002-2014高雄畫刊
2002/11 2002高雄桃花源 高雄桃花源
記憶首頁 走過歷史看見左營

文/非 非
  位於高雄市北端的左營區,為高雄市較早開發區,豐富的自然資源孕育一股濃厚的人文風氣。左營全區共四十四里,並分為三大聚落:「新莊仔」、「軍眷區」及「左營舊部落」,除保存著原始文化及漢人傳統文化,軍港的建立也使得左營成為台灣海軍軍事重鎮,並產生了特殊的眷村文化,而新莊仔區則隨著近年來的都市計劃成為新興的社區。

 保存完整的原始風貌
  左營的半屏山遺址屬於新石器時代的牛稠子文化,包括桃子園遺址,約可證明在四千年前即有先民在左營活動。其中的桃子園聚落原本為跨左營與鼓山的區域,直至1937年(昭和12年),左營興建軍港後居民才被迫遷移至新庄仔。就在軍區開工當下即挖掘到完整的「網紋」及「繩紋」陶器,距今約四千多年的歷史、是高雄目前所出土的文化層中最古老者,也因為位在陸戰隊營區內,無意間受到了某種程度的保護而保存尚佳。

 平埔族人的蹤影
  早期,平埔西拉雅(Siraya)族分支馬卡道(Makatao)族人曾在此繁衍。從雍正時期所繪製的地圖上有「左營社」一詞,有「社」名者常可推測為平埔族聚集所在。而左營老樹群裡,其中三月中花朵盛開的「刺桐樹」傳為平埔族人所留下的老樹,因刺桐花富含花蜜,於初春時盛開,引致一幅鳥語花香的景緻,平埔族人即以刺桐花開,做為春至的慶祝時節。

 桃子園產桃子嗎?
  走近桃子園,你會發現目前這裡不產桃子,也沒有桃花蹤影。在《高雄市志地理篇》裡提到:「該地皆以特產蜜桃著稱,故名」但根據久居當地的居民說法,在過去近百年來,並未有「產桃」之產經活動發生。高雄史地研究學者曾玉昆所著《高雄市地名探源》提供了三個可靠的線索。

  其一,作者以「早期聚落均以特徵標記為地名」猜測此地原本應「曾有一、兩顆桃樹」或「該地曾產蜜桃」。

  第二,作者以為假如桃子園未曾產桃,可能是因為當地環境優美如桃花源而名。尤其位於其中的柴山今名為桃源里。

  其三,曾先生在《高雄市古今詩詞選》一書中偶見一首名為「遊桃仔園上口占」的詩,是由世居在左營的王寶藏所寫,詩中寫道:「白雲重疊所岩隈,隱隱桃花夾岸開,萬丈紅塵飛不到,此間清絕勝蓬萊」因此推測此地應曾有桃樹並產桃。

 漢人的進駐
  許多人對於左營居民的印象,多為隨國民政府來台的外省籍族群,其實在左營裡除了眷村,在傳統民居中早已有所謂「原住民」的閩南及客家族群。1640年代荷蘭人佔據臺灣時, 漢人逐步往南臺灣西部沿岸移墾。從左營區內四處可見的寺廟發現多以佛、儒、道教為主,另有如薛家、曾家等家族重視宗族觀念的閩南文化,或是如喪葬祭祠或逢年過節其他儀禮,皆可見其閩南風俗民情。另外從舊城內遷出的三山國王廟亦可見有潮州、客家文化存在。

 軍區的設立
  左營的港口在一開始時並不是軍港。清代的左營港是一個被稱為萬丹港的小貿易港口,後因漸被泥沙淤塞,淪為小漁港,直到1937年(昭和12年)中日宣戰後,日本為了軍事需要,乃積極闢建萬丹港為軍港,並建有海軍宿舍(今明德、崇實、建業等新村)。民國38年國民政府自大陸撤退來台後,許多國軍官兵眷屬隨海軍遷來,因此除在左營建立軍事重地,亦增置許多眷村,經過半個世紀漸漸形成特殊的「眷村文化」,來自不同省籍的官兵將領與左營舊部落的「原住民」共處而生、並歷經聯姻、合併成長,使得整個左營地區充分顯現族群融合的特色。

 多元文化並存的左營
  文化的陸續進駐及融合,左營不僅擁有豐富的歷史背景及自然資源,更有著與其它地區相異的「族群融合」性格,從多元的宗廟文化、來自大江南北的風味飲食以至許多「外省爸爸、本省媽媽」的家庭,左營地區中包容及尊重的大愛精神,亦灌溉出了一座桃花源。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