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選單

歡迎光臨高雄市新聞局

熱門搜尋:
電子期刊

facebook粉絲團

2002-2014高雄畫刊
2014/08 老舊閒置空間活化 創造新價值
老舊閒置空間活化  創造新價值
城市故事集─山中的族群之美與傳統祭儀

 

山中的族群之美與傳統祭儀

 

高雄那瑪夏美麗的楠梓仙溪河谷居住著卡那卡那富族與布農族原住民族。(圖∕ 那瑪夏區公所 提供)  高雄擁有面積遼闊的高山峻嶺,那瑪夏、桃源、茂林等原鄉區孕育了多元族群文化之美,是高雄原住民主要居住地,包括眾所周知的布農族、魯凱族,以及甫於今年6月26日獲行政院通過獨立正名案、正式成為台灣第15、16族的卡那卡那富族(Kanakanavu)和拉阿魯哇族(Hla’alua)。

    卡那卡那富族與拉阿魯哇族分別生活在那瑪夏和桃源地區,長期以來被視為鄒族的分支,事實上他們的語言、組織、食材運用和祭典儀式等方面與阿里山的鄒族有極大的差異;卡那卡那富語和拉阿魯哇語更在2012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及台灣語言學者列為瀕危語言中的「極度危險」及「正在消失中」的語言。多年來,兩族群之族人積極爭取正名,終於如願以償,而其特有的米貢祭、河祭、貝神祭等祭典,也和布農族的射耳祭、魯凱族的黑米祭一樣,成為人們探訪原住民文化最重要的窗口,讓高雄的觀光資源更顯多采多姿。

  卡那卡那富族 找回族群的文化傳承

  卡那卡那富族人口數僅約有520人,大多居住於那瑪夏區的達卡努瓦里,由於族人長期與布農族生活在一起,對鄰族語言文化相當熟悉,卻也間接造成卡那卡那富族本身語言與文化流失的危機,因此族裡年輕人萌生族群正名的想法。為了找回族群的文化傳承,部落文史工作者和卡那卡那富文教產業發展促進會積極恢復許久未曾舉辦的米貢祭和河祭兩大傳統祭儀,並在部落內號召族人興建男子集會所和傳統祭屋,持續推動母語及文化的保存,甚至赴台北的歷史博物館,找尋部落的服飾傳統式樣,重新製作族服。

卡那卡那富族人為族群文化存續推動正名運動。(圖∕鮑忠暉 攝)  然而,真正讓部落情感凝聚在一起的,是莫拉克風災的侵襲。風災並未在達卡努瓦造成嚴重災害,但隨著那瑪夏區連外道路中斷,達卡努瓦成為孤島,遷村之議沸沸揚揚,讓卡那卡那富族人更加擔憂一旦居民遷出,部落母語與文化將更快凋零。在危機意識下,風災後一年,他們舉辦了一場有史以規模最大、參與族人人數最多的米貢祭,正名運動也更加積極,2013年8月族人還前往高雄市政府鳳山行政中心,以詩歌朗誦為正名活動宣示。

 






12 3 4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