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選單

歡迎光臨高雄市新聞局

熱門搜尋:
電子期刊

facebook粉絲團

2002-2014高雄畫刊
2002/02 高雄站到了!
高雄站到了!
咱的城市 咱的車站

 文/王御風

代表高雄黃金年代的火車站

 實際上,高雄市的發展始於20世紀,從不滿萬人的打狗小漁村,百年之間,轉眼成為人口百萬,南台灣的最大都市、政經中心,起飛之快,在台灣歷史上,算是異數。而其中的關鍵,在於兩項20世紀初開啟的重大建設:一是高雄港的擴建工程,另一則是縱貫線鐵路的開通。藉由鐵路與港口的「海陸聯運」,南台灣的糖、米等物資,一車一車的由高雄港運往世界各地,也帶來高雄市的黃金年代。

 也因此,鐵路的興築,與高雄市的發展息息相關。從最早的打狗停車場、高雄驛(現高雄港車站)、新高雄驛(現高雄火車站),乃至於未來的「三鐵共構」新車站,都說明了高雄市由旗津、鼓山,向現在市中心區發展,甚至是未來,成為國際重要轉運中心的過程。

從打狗停車場到哈瑪星市區

 1898年,當時的日本政府(台灣總督府),開始籌建台南到高雄(當時還稱為打狗)間的鐵路,並在1900年正式通車啟用。當時的火車站,稱為打狗停車場,在今天的鼓山一路上,壽山登山步道入口處。

 打狗停車場完工後,配合台灣南部起飛的製糖事業,大量的外銷品藉由鐵路經高雄港出口,開啟了高雄市的繁華歲月,人口大量增加(1901年原只有3720人,到1907年增為7842人,以倍數成長),漸漸地,原有的市區及火車站都不敷使用。於是在1904年,台灣總督府決定在原港灣西北側,填埋海埔新生地,興建新火車站。1908年,新的打狗停車場(後改名為高雄驛)落成,即現在的高雄港站。

 同年,從基隆到高雄的西部縱貫線全線通車、打狗(高雄)港的第一期築港工程開始,高雄正式邁入新的紀元,為配合新的局勢,「打狗市區改正計畫」正式推出,現在的哈瑪星成為一個有規劃、最現代的市區,吸引了大批民眾來此,高雄市的發展也由原來的旗津,轉到以哈瑪星為中心。而哈瑪星地名的由來,也是因為當地有一條直通魚市場的濱海線鐵路,而日文的「濱線」(Hamasen),當地人以閩南語發音後,就成為「哈瑪星」的由來。

在荒野中創造大門戶的高雄火車站

 隨著高雄港築港工程的逐步擴展,高雄市急速發展,不但許多工廠沿著鐵路開始興築,市區更向鹽埕、北鼓山、前鎮等地區發展。再加上日本政府處心積慮的推動「大東亞共榮圈」,有著港口,地理優越的高雄市就成了日本「南進」東南亞的基地,在此經濟、國防的雙重影響下,台灣總督府加緊建設高雄市。1936年,「大高雄都市計畫」正式公佈,該計畫規劃了現今的新市區,更在中央建立一座新火車站,成為高雄市的門戶。當時台灣總督府在選擇新高雄火車站地點時,出乎許多市民的意料,因為在火車站的預定地上,是一片荒煙蔓草,只有一條小路通往鹽埕,令許多市民質疑未來火車站的功能。但隨著工程的陸續完工,高雄市門戶的氣勢也慢慢顯露。

 1941年6月20日,大家最熟悉的高雄火車站,正式落成。

搭配完善的交通規劃

 除了外觀上的雄偉壯觀,由於高雄站是要做為當時新高雄市的中心,因此在火車站外保留了一大片的廣場(即現在的停車場、台汽、公車客運站位置),配合正面興建的高雄市最寬廣馬路-昭和通(今中山路,為紀念昭和天皇而命名),以及東西向的高風路(今建國路),突顯其開闊雄偉的景象,尤其當時火車站四周都是稻田,樓高三層的火車站從遠處就可看見,是當時高雄市的地標,再加上新市區陸續開闢的大馬路八德路、七賢路、六合路、大圓環、中正路等棋盤式道路,高雄市成為台灣最具規劃性的新都市,影響至今,也令人佩服當年籌劃者的宏觀眼光。

台灣唯一興亞帝冠式建築的火車站

 在西部各大車站中,高雄站是日治時代最後一個完成的車站。日治初期所興建的火車站,多半是以歐洲樣式為主,如新竹車站的巴洛克風格、台中的自由派、台南的近世式,但到了高雄站,為了彰顯日本發動大東亞戰爭的民族自信心,在外觀上,特別採用與日本傳統大寺廟,或貴族家庭專用的「唐博風」式屋頂,有著許多細緻的雕刻,例如屋簷的鳥頭造型雕飾、正面的圓窗外雕飾,都展現出傳統的東方趣味;但其內部,仍然採用西方式的挑高大堂,這種具有軍國主義的「和洋混合」式建築,被稱為「興亞帝冠式」建築。

 所謂「興亞帝冠式」建築出現在1940年代,日本軍國主義高漲的時代,不同於以往模仿西方建築的樣式,「興亞」是強調東方建築的風貌,屋頂或為中國式、屋簷呈現東方式雕塑、窗子或是阿拉伯式圓拱,而其屋頂上方仿唐朝建築的尖頂,如同戴上一頂冠帽,所以也稱為「帝冠式」。這種樣式,通常出現在官方建築,其中代表作是台北司法大廈、高雄火車站、高雄市役所(市政府,現歷史博物館)。

專用客運的火車站

 高雄車站另一個特殊之處,在於它是專用的客運車站。全台其他車站,除了台北站外,都是客貨運共用的車站,這也可看出日本政府有心將高雄市建為南部最大都市的企圖心,在高雄站附近,還有專供客車調度的調度場,實為其他車站少見。至於高雄的貨運,則由高雄港站負責,方便經由高雄港轉運到國外。也因此,在二次大戰後期,盟軍轟炸台灣時,就將高雄港車站列為轟炸的目標,阻止其軍用物資的運轉,高雄港車站也在戰爭中毀壞,客運的高雄車站因此逃過一劫,也繼續屹立至今。

為什麼要保留高雄火車站?

 雖然高雄火車站有濃濃的日本軍國主義味道,但在其正式啟用後,絕大半時期都是在戰後度過,半個世紀注視著進進出出的旅客:遠地來到高雄求學的學子、高雄到外地謀職的子弟,悲歡離合日日都在車站上演,也使得這座車站徹底「本土化」,成為高雄市民的共同記憶。也因此,在新車站規劃興建時,原本要被拆除的高雄車站,在全體市民及市府的強力要求下,終究得以被保留下來。在高雄市民的眼中,「帝冠」的軍國主義象徵,早已不復存在,有的只是代表故鄉的原情,這段歷史記憶的重新詮釋,也是擁有複雜政治背景的台灣,族群重新融合的最好註腳。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