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選單

歡迎光臨高雄市新聞局

熱門搜尋:
電子期刊

facebook粉絲團

2002-2014高雄畫刊
2011/01 市政中心轉移 高雄跨時代變遷
市政中心轉移 高雄跨時代變遷
城市人文─從廟埕到舞台 大高雄歌仔戲走過百年風華

 

野台歌仔戲 印象最深的童年記憶

早期上演的野台戲,是民眾重要的精神食糧。(圖/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提供)     歌仔戲雖非發源於南部地區,卻是高雄孩子童年的共同印記,野台歌仔戲的時期開始有了正職演員,歌仔戲的型態也開始慢慢轉變,大多是在民間廟會祭典。謝神時,為了感謝神明對於鄉里人民的庇祐,廟埕廣場會搭設戲台,邀請這些歌仔戲演員來演出,最常見的畫面,就是阿公阿嬤帶著家中的小板凳,牽著孫子手一起來到廟埕,笑呵呵的看著歌仔戲,不時還有孩童模仿歌仔戲演員的神仙扮相,偶爾也會哼唱出一兩句劇中的台詞,對於南部孩童來說,野台歌仔戲可說是童年記憶中最難以抹滅的一塊。

     野台戲演出共分為兩大部分,分別為「扮仙戲」和「正戲」,「扮仙戲」是演給神看的,有希望神明降福之意,其劇碼大多是演某某神仙壽誕,各個天官或星君前往祝賀的情景;而「正戲」則是演給人看的,內容則是以人間的吉祥故事為主,如歷史人物的豐功事蹟等。劇碼則主要是以「幕表戲」的方式來表演,劇班中會有一個「戲先生」,在表演前跟所有的表演藝人先說明劇碼的劇情大綱,以及如何走位,其餘的表現就看演員們的臨場反應發揮,所以早期的劇本多是資深藝人口耳相傳,經由手抄記錄再口述成劇本,現在在高雄幾個發展較早、寺廟林立之處,如三鳳宮等……都還能看到野台歌仔戲,有時還會搭配電影一起播放呢!

內台歌仔戲 人生如戲戲如人生

內台歌仔戲較野台歌仔戲更精緻,演員的演出都必須精準到位。(圖/秀琴歌仔戲提供)     正所謂「人生如戲,無非生旦淨丑;戲如人生,不離喜怒哀樂」,其實不僅表達了歌仔戲劇本是取自於日常生活,也道出了歌仔戲的四大要角─生、旦、淨、丑對於人生的真實描繪,內台歌仔戲較野台歌仔戲更精緻,民眾必須要買票入場,延續了野台歌仔戲的表演形式,也是以「幕表戲」的方式演出,無論是文、武場都必須要有非常好的默契,而這種方式的表演,非常重視演員的功力,也就是所謂的「腹內」功夫,必須要即席想詞,並以歌仔戲腔調唱出,所以表演場場精采,內台歌仔戲在1920至1930年代間可說是當紅炸子雞,戲院沿街廣播宣傳,歌仔戲藝人則乘車,搭配文武場踩街遊行,熱鬧非凡。

     日治時期,野台歌仔戲極受台灣民眾歡迎,歌仔戲班常常一演就是好幾個月,也加入了許多表演用的機關(如噴水的水龍、乾冰),除了本身的劇本更多元外,也吸收了京劇的武打和身段,讓表演更加精采,許多戲班在此時期紛紛成立,1905年代大概有三百多團,可說達到極盛時期,歌仔戲也變得更加精緻化,只是後來也面臨時代轉變的挑戰,如日治時期的皇民化運動,曾一度被迫穿和服、說日語演出,雖在戰後重新整軍出發,但是仍抵擋不住電視娛樂的快速發展,不過如今有些歌仔戲團喊出了「歌仔戲精緻化」的口號,像是大家熟知的明華園、河洛、唐美雲等歌仔戲團,在逐漸沒落的歌仔戲文化中,重新又帶回內台,甚至在國際舞台上出現了歌仔戲的身影。




1 2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