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選單

歡迎光臨高雄市新聞局

熱門搜尋:
電子期刊

facebook粉絲團

KH Style高雄款
2017/12/07 No.12 來去高雄住一晚
來去高雄住一晚
Upload/epublication/images/KHStyle/2017/12/web01.jpg Upload/epublication/images/KHStyle/2017/12/web02.jpg Upload/epublication/images/KHStyle/2017/12/web03.jpg Upload/epublication/images/KHStyle/2017/12/web04.jpg Upload/epublication/images/KHStyle/2017/12/web05.gif Upload/epublication/images/KHStyle/2017/12/web06.jpg Upload/epublication/images/KHStyle/2017/12/web07.jpg Upload/epublication/images/KHStyle/2017/12/web08.jpg Upload/epublication/images/KHStyle/2017/12/web09.jpg Upload/epublication/images/KHStyle/2017/12/web10.jpg


編者絮語_大Banner
 

 

高雄人的大樹腳-衛武營都會公園

 

作者介紹   文.攝影/畝嘰斗
  高雄人,屏東出生、高雄長大、台南定居。目前沒有繼續往北移居的計畫,只希望能把這三個家鄉好好記在腦袋裡。
  圖片提供/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

 

 

  我還記得自己第一次到衛武營時的樣子。那是大概將近20年前,我剛升上國中時的事情。當時的我向母親拿了錢,在數據機撥接的網路上查了公車,一個人要到吉他老師開的店裡選購吉他。我坐在248路公車上離後門最近的座位,懷裡揣著卡通圖案的錢包,臉卻是一直貼著被太陽照得溫熱的車玻璃上。

  我看見騎士們在巷弄間穿梭、看見擁擠而陰暗的房舍比鄰、看見從802醫院延伸出來的凌亂的交通路線、看見大量被鐵皮圍起來的施工工地。

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畝嘰斗‧攝影)

  對一個北高雄出身的孩子來說,位在鳳山、高雄交界處的衛武營已是天涯海角。車窗外的世界是種暖暖的、模模糊糊的魔幻;這份魔幻始終在我的記憶裡迴盪,每當我行經故地便投影在更新後的街景上。我在一連串的對照裡,看著衛武營慢慢的退下軍裝、慢慢的脫去鐵皮外殼、慢慢的成為一座迷人的城市裡的森林。

  我向一位念建築的朋友提起衛武營,他興奮的跟我解釋衛武營劇院建築背後的設計概念。他提到,雖然設計的是荷蘭團隊,但設計本身確是充滿了在地精神。透過對庶民生活的觀察,設計者發現「榕樹下」這個空間在台灣人的生活中有獨特的意義。榕樹下的空間是多用途的,攤販在榕樹下做生意、行人在榕樹下歇腳、居民在榕樹下泡茶聊天。在榕樹下群聚生活的人們,是台灣特有的風景。

悠閒走逛衛武營都會公園。(畝嘰斗‧攝影)  「所以設計師在建築體中設計了很多孔洞,去模擬在榕樹底下會感受到的開放感。同時,榕樹底下的動線是自由的,人們在生活中會很自然的從樹下穿越。所以建築師在設計時加進了許多開放空間跟多元的動線,為的就是讓在公園裡的民眾不會因為巨大的建築體的阻隔而被迫繞過表演廳;而是能很自然的走進去,在其中徜徉穿梭。」

  在一個冬日午後,我依循朋友的指示,探訪了霧霾裡的都會公園。預計明年下半年啟用的劇院已經幾近完工,雖然隔著封鎖線,但建築內的開放動線仍然清晰可見。我繞著劇院踽踽而行,想像自己是剛看完下午的戲,獨自在午後的公園裡散步的觀眾。

  流線起伏的劇院頂棚像是銀白色的浪,被開闊的青綠草地包圍著。草地的盡頭是一排高壯紮實的老榕樹,老榕樹的附近仍留著三層樓高的簡易鷹架,那是前陣子的衛武營藝術祭留下來的。來自日本的劇團在此處搭建了巨大的船型舞台,聽說那幾夜的演出,美得令人屏息。

衛武營都會公園一景。(畝嘰斗‧攝影)

  我拜訪了整座公園,在公園裡撞見莫內畫中的藏在樹影之間的木橋、看見丘陵上青綠色的碉堡、走過印著軍符整齊排列的石牆……。這些經過轉化的,來自衛武營漫長的軍裝歷史的遺跡,如今四散在這座公園的各個角落,成為等待遊客尋訪的驚喜。

  隨著公園內捷運站出口的開放,以及藝術中心的完工啟用。衛武營正一步一步長成足供市民出遊、歇息的完善空間,一棵替整個市區帶來遮蔭的大榕樹。這棵榕樹在戰爭歷史的罅隙裡存活下來,挺直了背替我們撐起一片可以好好呼吸、慢慢生活的空間。如果有空,歡迎來這棵樹下走走、坐坐;有時看戲、有時泡茶。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