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選單

歡迎光臨高雄市新聞局

熱門搜尋:
電子期刊

facebook粉絲團

2002-2014高雄畫刊
2011/12 優質生活城 運輸無縫隙
優質生活城 運輸無縫隙
城市觀點─高雄輕軌 港市合一新動脈

 

高雄輕軌 港市合一新動脈

 

高雄港灣集結中了大型觀光與文化公共建設,陸續完工後將形成「亞洲新灣區」。(圖/高雄市政府都市發展局提供)     高雄這兩年來大型產業、觀光與文化公共建設陸續興建,為城市注入了轉型的力量,2013年起,高雄港灣區有世貿會展中心、海洋文化及流行音樂中心、港埠旅運中心及市立圖書館總館等將逐一完工啟用,形成「亞洲新灣區」。為了將產業投資、人潮集中到新灣區,並將引發的經濟、產業與觀光效益擴大到全高雄,市府決定引入低汙染高乘載量的輕軌系統,來串連大高雄多元化區域發展,預計將銜接現有捷運紅、橘線,打造宜居城市路網。城市公共建設與交通建設重大的發展計畫,塑造出一個具備前瞻性與永續性的高雄城市形象。

港灣發展 城市新貌

     高雄的變遷,與港灣發展息息相關,早期高雄港是民眾難以接近的軍事基地,也是工業重鎮,為高雄帶來經濟起飛,但也讓高雄付出環境及社會成本。隨著時代進步,高雄港也逐步蛻變,圍牆消失了,拉近人們與港口的距離,可以直接步行到碼頭上看到靠岸的國際貨輪,順著舊時臨港鐵路的鐵軌,重新憶起港邊鐵路火車往來的景色,每個發展階段的特色不因新的改變而消失,反而更加深大家對高雄的印象,也逐漸堆疊出港市合一的未來願景。

•  通商良埠 奠定港灣基礎

高雄港灣沿岸近期重大國際級建設示意圖。(圖/高雄市政府都市發展局提供)     高雄開港的時間可以上溯到清領時期,原稱打狗港,是台灣南部僅次於安平港的第二大港,後來因安平港淤積嚴重,打狗港取而代之,港口周圍的腹地逐漸開發,吸引外商前來投資與採購。到20世紀初的日治時期,日本為強化港口的貨運功能,展開多次拓港計畫,擴建碼頭、倉庫數量,增加高雄至東北亞、東南亞的航線,打下現今高雄港的發展雛形。

•  世界大港 統合腹地功能

     1959年後,高雄港展開12年擴建計畫,除了港灣碼頭硬體建設提升之外,鄰近腹地統合成工業與加工業的基地,環繞著整個港區有造船廠、煉鋼廠、臨海工業區、加工出口區、貨櫃中心、臨港鐵路,加快原物料進口與產品出口的時效,在加上位於東北亞、東南亞要衝,為歐洲、亞洲、美洲全球貿易及航線必經之處,讓高雄港曾長期位居世界貨櫃吞吐量第三大港,高雄在這個階段形成了現代都市的規模。






12 3 4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