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選單

歡迎光臨高雄市新聞局

熱門搜尋:
電子期刊

facebook粉絲團

2002-2014高雄畫刊
2011/01 市政中心轉移 高雄跨時代變遷
市政中心轉移 高雄跨時代變遷
城市人文─從廟埕到舞台 大高雄歌仔戲走過百年風華

 

從廟埕到舞台 大高雄歌仔戲走過百年風華

     這一場戲棚下的約會
     從嘴裡含著枝仔冰,手裡還有彈珠、尪仔標的年代
     我們總在謝神戲棚下
     拿著竹竿高聲唱著「我身騎白馬~過三關」
     小生的風度翩翩和丑角的逗趣,是童年中最難忘的情景廟口的歌仔戲陪伴許多民眾走過歲月。(圖/the2throom)
     如今,我們牽著阿公阿嬤的手走進劇場
     在華麗精緻的大舞台下
     重溫歌仔戲的回憶
     見證大高雄歌仔戲的百年風華。

廟埕落地掃 服裝道具就地取材

     猶記童年時,那一段看歌仔戲長大的共同回憶,農業社會的時代,總在農忙之餘,莊民們集中在廟前廣場,有時為了酬神或祝賀喜慶,莊民自己就組成了「歌仔陣」,跟著迎神隊伍表演,或者就在廟前大埕空地上開演,稱為「落地掃」,這也是歌仔戲最傳統的發源,萌芽之初沒有特別的服裝或表演形式,只是幾張椅子讓彈奏殼仔弦、大廣弦、彈月琴、吹笛子的人坐,唸歌的人通常都是即席演出,而表演的故事情節也較為簡單,常演的戲齣有「陳三五娘」、「山伯英台」、「呂蒙正」、「什細記」、「臭頭阿祿」等。

從廟埕走進舞台,不變的是對傳統文化的堅持。(圖/秀琴歌仔戲提供)     當時的演員都並不是專業演員,最早歌仔戲的發跡只有三個角色,分別是「生」、「旦」、「淨」,通常穿著便裝就上場,道具部份會就地取材,如主角通常都拿著摺扇,而小旦則是用一條手巾來代表,丑角則會在鼻樑上畫上「鳥屎白」;演員會用簡單的動作和眼神、手勢來代表其角色,有時旦角的一個「使目尾」(拋媚眼),或者丑角跌倒的滑稽動作,總讓人哄堂大笑,不過隨著時代的轉變,在大高雄地區這樣的表演已不復見,但這歌仔戲重要的發跡,還保留部份在高雄老一輩的記憶中。





12 3 4